你還在義無反顧的追求工作穩定嗎?『人生前20年學習終身無憂』的思想還在你的腦海里根深蒂固嗎?
數據化的時代,這樣的你注定是被淘汰的。
你的專業可能在你尚未畢業就已過時;你剛習得的技能,還沒來得及派上用場,就被機器人取代;你本引以為傲的需要職場新人四五年才能追的上的專業技能,卻未料被機器人碾壓。
前段時間國際圍棋大師柯潔與AlphaGo以0:3的成績戰敗,更加驗證了機器人以指數增長的進步速度追趕人類線性增長的智商。甚至在某個節點上超過人類的智商。
可能現在小米掃地機器人確實沒有取代你的工作,無人駕駛的即將商業化與你的工作也不沖突,機器人Siri甚至還可以為你忙碌的工作增添快樂,一切的改變你都不以為意。
你覺得它們取代的只是基層,是藍領。可它們卻一步步占領你的市場,取代你的工作。
尤瓦爾·赫拉利曾在《未來簡史》里提到:機器人沃森對肺癌診斷的準確率高達90%,而我們人類最高達60%左右。律師機器人一天看的卷宗案件比我們人類一輩子看的都多。
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某一天,你的老板雇傭的可能不再是你,而是你曾經不以為然的機器人。只要給他們輸入相應程序,他們的工作效率比你高,執行能力比你強,只要不斷電不斷網。他們還能高強度24小時不停歇,亦沒有任何抱怨。
它們對數據的處理能力強,運行速度快,所以凡是重復性高,運算復雜程度高的工作,只要幫機器人設置好程序后就能比你超出10倍,甚至100倍1000倍的速度完成任務。
顯然在這場競爭中你注定是輸的,而你還不愿進取去發展別的能力,貪戀穩定。
去年領英發布的報告也表示“到2020年將會有700萬個崗位的工人失業,人工智能雖會產生200萬個崗位,但依然存在500萬的缺口”。羅振宇在16年跨年演講上說:美國注冊在案的720個職業將會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
這就是我們不愿承認但又無法忽視的現實。
我們知道有很多有顏有錢的人比我們努力的時候仍然可以無動于衷或自我安慰。大不了是個窮屌絲,然而人工智能卻讓我們不得不直面我們的生存問題。他們不但做了我們的工作還比我們做的好,即將失業的我們出了職場我們該去哪里。
想當初走親訪友托關系進的體制,以為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而人工智能卻讓你成了最早失業的那批人。
受人工智能沖擊最大的不是00后,而是我們這些已在職場打拼多年或者剛進職場的這批人。
00后一出生便接觸互聯網、熟悉計算機,有用VR看電影、接觸各種高科技,反而是他們更能適應這種變化。
初二的外甥,前兩天告訴我說,他參加了學校的機器人設計大賽,還拿了一等獎。頓時覺得他們這一代都好厲害,年齡雖小卻走在時代的最前端。
我們這些00前的人。則固守在追求穩定的思維里,不愿出來,害怕改變。
凡是與我們認知有異的,無論對錯,一律抵觸。
上世紀的失業大潮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父母,讓他們及其缺乏安全感,一心想追求穩定,從小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被父母灌輸多年。大多數選擇了父輩認為的穩定。這樣的思想注定了我們越想追求穩定越快會被這個數據化的時代淘汰。
不要再期望著自己可以找份安穩工作,安穩意味簡單重復,這些工作早晚會被機器人取代。
想要在這個時代生存下去,你必須擁有不斷學習的能力,張開臂膀擁抱時代的浪潮。學會與機器人合作,做機器人不能做的事。
選擇那些不易被淘汰的工作和技能,具有深刻思維,感性,創意的人,才有機會突破。
別再用你的偏見與恐懼,去抵制,去拒絕。
未來的社會需要變色龍形型的人才。能適應環境,環境往什么方向變就能往什么方向走。很多IT行業的領先人物,原來的經歷與他們現在所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不重復并且沒太大關系。實際上他掌握了學習技能,然后在不斷充電學習。
我們要發展我們特有的優勢培養適用于各個行業的能力如: 創造能力,社交能力,領導能力。
創造能力
無論哪個行業,從0到1這個過程是由我們人類創造的,雖然后來機器人做的比我們好,但是如果沒有我們的創造與靈感,是不可能有數據的誕生。醫學上如果沒有醫生對各種疾病的研究,實操,記載。單靠機器人是不可能做到這些的。
社交能力
個人能力決定你走多快,人脈圈子決定你走多遠。我們人類是群體動物,身處在一個群體的世界,所以需要協作的機會很多,而這點機器人是無法做到的。
領導能力
領導能力包括:對自己的領導、對他人的領導、對同水平的人的領導。即是否能憑你的能力或者個人影響力,拿到一切對你有利的資源,在適當的時間,分給適當的人去達到你的目標。工作中你能否利用你的領導力說服你的老板給你一定的費用支持去完成你的工作指標。生活中你手上同時有5件事要做,你能否利用你的領導力說服你的同事幫你完成3件,你將主要精力放在那2件事上。這些都是機器人不可能完成的
機器人不會的,才是我們最珍貴的。
失業(求穩定)還是就業(要打破),你選擇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