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
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
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
完全沒有居高施舍的姿態。
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
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梁。
這是1979年12月11日,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的頒獎詞。
“她是憐憫的一個縮影,她的一生都在無私奉獻,通過工作,傳播愛與同情的信息。她是母親這個詞最充分、最真實和完整意義上的真正的體驗。”
· 加爾各答的街頭如地獄,特蕾莎毅然前往地獄
她的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她生在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是阿爾巴尼亞裔人。
特蕾莎的父親尼格拉是個雜貨承包商,母親只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
當時的斯科普里的居民大多都是穆斯林和新教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在1922年到1931年期間,特蕾莎都在一步步地向修女的路上成長著。
1922年,12歲的特蕾莎加入了一個天主教的兒童慈善會,此時的她隱隱約約能夠感受到自己將來要走的路!
1931年,21歲的特蕾莎來到了印度加爾各答,在圣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教地理,也是這一年,特蕾莎正式成為修女。
在20世紀40年代的印度,貧富差距巨大,學校內是一片安寧平和,但是走出校門就能看到滿街滿街的麻風患者、乞丐、流浪兒童……
1946年9月10日,特蕾莎下定決心離開學校,前往加爾各答的貧民窟,去幫助那些衣不蔽體、無家可歸、充滿饑餓、滿身疾病的人,去幫助那些被遺忘、不被接受、受到鄙視的人。
直到1947年,伴隨著印度獨立而來的印巴分治,來自東巴基斯坦的信仰印度教的數以萬計的難民涌入了加爾各答。
這讓加爾各答的人口暴增,洶涌的難民潮加上印度獨立后本身的人口爆炸,使得本就不堪重負的加爾各答形勢越發嚴重。
無數的麻風病患者無錢治病!無數的孤兒無人收養!無數的人在生命結束之時無人收尸!
這一切的悲慘深深地折磨著特蕾莎,她無法再旁觀,她要去幫助他們!
1950年10月,特蕾莎修女帶領其余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又叫博濟會。
她們脫下修女服,穿上印度普通婦女穿的莎麗,以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成為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特蕾莎修女走進了車站后面的貧民窟,這里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木屋,到處是衣衫襤褸的臟兮兮的孩子,有的孩子傷口流著血卻沒有人包扎。
這里的人,大都骨瘦如柴,目光呆滯,虛弱不堪,他們生著病,餓著肚子,大人如此,孩子還是如此!
特蕾莎看到了,就為傷者包扎傷口,為生病的人請醫生,為饑餓的人提供食物,甚至為了獲得食物親自去沿街去乞討。
她用她的所有,去關注窮人,去幫助窮人,給予窮人中最窮的人全心全意的服務!
帶著憐愛,帶著希望,帶著奉獻,特蕾莎修女先后成立了收容院、垂死院、麻風病醫院、學校……
她帶著博愛、無私、奉獻的精神,默默地幫助著貧窮的人,她讓他們感到他們沒有被遺忘,他們能夠被尊重、被關心和被愛。
她告訴貧民窟中的人也告訴世人,所謂的饑餓不僅僅是缺少食物,更是缺少愛。
特蕾莎修女她將自己置于貧民的位置上,切實地理解貧民,與貧民一起生活,體驗貧民心中的所思所想。
特蕾莎修女不覺得富人與窮人有何不同,人人都是平等的,窮人不是被拋棄的,不是無足輕重的,他們與其他人一樣都是上帝創造的,所以窮人不應該不被關心,他們應該得到愛,也值得被愛。
就在這地獄般的貧民窟中,特蕾莎用她的雙手,用她的言語,用她的行動,為貧窮的人們帶來了生的希望和活的價值。
從她12歲開始,直到她87歲死亡時,她都一直為別人和窮人而活。
因為她一生都在為貧窮人而活,一生都在努力幫助貧窮人,她于1979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另外,她一生中曾有18次被提名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
1997年9月5日,這個奉獻了一生的偉大女性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雖然特蕾莎修女去世了,但是她卻留下了4000多個修會的修女,有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萬個慈善工作者。
在特蕾莎修女的葬禮上,20多個國家的400多位政府要員來送別她,其中有三位女王和三位總統。
15歲入宮,22歲懷孕卻與皇帝吵架流產血崩致死|悲慘結局讓人惋惜
54年前,39歲的馬丁·路德·金被刺殺身亡,幕后兇手至今還是個謎
甄洛二婚嫁曹丕15年,做了1年皇后,失寵哀怨作塘上行卻成絕命符
以歌姬之身入宮49年,母儀天下38年,盛寵15年,最終自殺與君絕
17歲嫁給劉備,22歲病逝,5年的時光經歷了劉備3次丟棄,坎坷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