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陽臺上灑滿了暖暖的陽光,但樓下不斷傳出的裝修噪音卻在提醒我,旅行已經結束,鋼筋水泥的生活已重新開啟。常常給別人講旅行和旅游的區別。我告訴他們:旅行是放慢腳步,慢慢欣賞當地的風土人情;旅游是腳步匆匆,一帶而過,疲憊不堪。然而,細細想想,可能這個區分并不準確。不管是旅行還是旅游,形式雖然重要,但行走的人才是主角。怎樣的心態;如何地思考;是否帶著覺知上路,也許是分辨旅行和旅游的關鍵吧。
都說西北一線是經典線路,而只有踏上這段行程之后,才能理解什么是經典。這是一段養眼悅心的旅程。眼睛是旅程的最大受益者,那溢滿藍色的青海湖,照得見天空的茶卡鹽湖,沙漠中的綠洲,鳴沙山頂的飛沙,荒蕪的戈壁,灰黑的雅丹,七彩的張掖,艷黃的胡楊林,虔誠與震撼的莫高窟,日出的嬌艷,日落的嫵媚,眼睛就那么貪婪地想把一切映入腦海。姑娘說她想以后要一座依山傍水的房子,我說那青海湖畔是最好的選擇,面朝著青海,背對著雪山,有溫暖的陽光,有潮濕的草地。可是,你看,青海湖畔沒有一戶人家。你的夢想與他人的現實對照地如此鮮明。
當眼睛閑不住的時候,耳朵也不會放棄旅行的樂趣。站在沙丘上,它在尋找沙子的鳴響;走在沙丘腳下,它在傾聽駝鈴叮當;草叢中的蟲兒,天空中的鳥兒,撲撲楞楞,嘰嘰喳喳,耳朵又怎可能放過;難得聽到駱駝的嗓音,馬兒的嘶鳴;還有各地時時聽不懂也猜不出的口音。出行的第二天我就找不到耳機,新買的音質不好,所以沒有音樂,沒有耳機,也許這次就是耳朵的旅行吧。
當看盡風景,聽遍風吟,怎能讓跳動的心不去感受呢?站在青海湖邊,明白了安靜;看著沿途的金燦燦,體味到了喜悅,置身于莫高窟中,驚嘆前人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而踩在鳴沙山的小丘上,咀嚼著那種前進一步后退三步卻還要往上爬的無助。不是只有遠離都市才能看到美景,而是只有遠離都市,眼睛才能不再緊盯閃爍的顯示器,耳朵不再捕捉會議梗概,心不再為生存還是生活而煎熬。不知是都市讓我們忽視了身邊的美麗,還是我們內心的結遮住了尋找美的眼睛和耳朵。
如果說賞心悅目就夠了,那么大腦可不高興了。要是一位媽媽帶著孩子旅行,她可能會告訴孩子“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是張掖名字的由來;還會講一講什么是“雅丹”,什么是“邁賽”,而當自己去旅行的時候,似乎忘了積累知識也是旅行的一部分。看了我在茶卡鹽拍的小火車照片后,一位英國老奶奶問我這個小火車的機車是什么?她自己查到更細節的信息后給我講。而我看到真實的那個小火車時,只是覺得不過是一個景點攬錢的工具而以。我沒有想過格桑花會根據季節變化顏色,沒有問過鹽湖為什么沒結晶,沒有考慮發育于侏羅紀的地貌現在為什么是那樣的顏色。也許我忘了,除了工作技能和勵志雞湯,這個世界上還有大自然,還有那些所謂的“玩物喪志”的愛好。
對了,還有旅途中遇到的人。有人在抱怨天太冷,沒太陽,胡楊林的葉子不夠黃;而此時卻有人推著輪椅上受傷的媽媽,慢慢地細細品味換種心態就可能錯過的美景。小飯館兒里,自稱是蒙族格格的老板娘,一邊切著大塊兒的羊肉,一邊給我們講著她南方老公種種的好;賣哈密瓜的大哥,憨厚地讓我們嘗了一個又一個;溫柔漂亮的姑娘卻總是笑稱自己是漢子,而拿單反的真漢子卻是暖得不得了的暖男;還有一路上都扯著嗓子大喊的二姐,居然最后沒變成破喉嚨。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一道風景,因旅行而聚,又因旅行而散。
旅行結束了,但生活還在繼續。要讓在旅行中看花了的雙眼繼續去探索身邊的美麗;讓張開的雙耳繼續學習傾聽,讓享受了自然的心懂得活在當下。要帶著覺知,把每天的生活當做旅行而不是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