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宛青揚
圖:網絡
日更:1000/4
昨天讀了一篇間友文章,只讀一遍,具體內容記不得了,但文中觀點還能知曉:他(她)說寫文章初始先寫個一兩百萬字再談別的。
我贊同這個說法。文章底下的評論也有幾十條,看了一下,大都贊同。
但有一條評論,是哪個城市的作協,聲稱已出版了幾本書的前輩大概這樣說:一定要多觀察生活中的事和人,勤思考如何寫,文章才會生動,有意義。光在那里寫,刻意追求字數,寫個幾百萬字也沒意義,只耗費了時間與精力……
作者感謝地回復了這條評論,前輩也客氣地加了回復:我只是不想年輕人多走彎路。
咋一看,我也認同這位前輩的說法,頓時對自己當下的更文有了質疑。
可再反復回味后,前輩說的又不太對,至少不適合初寫作者。
比如我。難道沒有觀察與思考周邊的人和事?下筆前怎么不搜腸刮肚地尋找寫作素材?寫文中也想著怎么把事物寫具體、生動?
只是這些,我還沒達到前輩說的“觀察與思考”的深度境界,更沒達到文章寫得“生動”且“很有意義”,我更沒有信手就來的寫作素材。
這一切不就是新手們靠字數、靠數量、靠幾年如一日的筆耕不輟,才能達到的境界嗎?
昨天讀了《向上生長》,有這么兩句話,特有共鳴:
第一,重復就是力量。
第二,數量堆死質量。
誰不想“下筆如有神”?誰不想一開始就能寫得好寫得有深意?但是,我做不到啊。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就像《向上生長》說的那樣: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承認自己的孩子就是普通的孩子。意識了這一點,我們才會用適合普通人的“笨方法”,才會下“笨功夫”。
所以,這個追求“數量”的時期,我只會自私自利的“自嗨”,我只能做些淺意識的思考,我只能慢慢地積累寫作素材。
我現在的俗氣快樂就是:今天比昨天多寫了一兩百字,今天的寫作速度比昨天快了幾分鐘。
更大的滿足就是——今天我又堅持了日更。
我不否認前輩說的觀點,只是現階段還不適合我。因為,曾經我也想過寫一篇就要“像模像樣”,結果,我什么也寫不成。
有一位寫作老師曾說過:你連一篇爛文都寫不了,談什么以后有美文。
這位老師也是日更幾年的寫作受益者。
對與還沒個幾萬、幾十萬、更別談一兩百萬字的寫作者來說,別聽太多,亂了心神,還不如實實在在的去寫幾個字。
當下最重要的,也是我對自己要說的話:筆耕不輟!日更,日更,再日更!
作者簡介:一枚熱愛讀書寫作,熱愛生活的全職媽媽。余生夢想:能寫會讀,成為孩子口中“還不錯”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