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播客都收錄在往期回顧里邊, 可以直接看往期回顧看體驗會更好~
?往期播客筆記回顧
1.公積金制度的緣起與設計初衷
定義:公積金是供職單位為我們勞動者繳存的長期住房儲蓄金。單位出一部分,我們自己出一份,一起納進去我們的公積金。強制儲蓄了一筆暫時用不上的錢, 未來如果買房子, 可以得到優惠的貸款.?
歷史背景:
1991年上海首次試點,借鑒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CPF),旨在解決商品房改革過渡期的住房問題。
初衷為“居者有其屋”,通過強制儲蓄+低息貸款,幫助中低收入群體購房。
運行機制:
強制儲蓄:個人與單位按工資比例(5%-12%)繳納,存入公積金賬戶。
用途限定:貸款購房、租房、裝修等與住房相關的支出,部分地區支持重大疾病或低保提取.
2. 「現實困境:覆蓋不均與逆分配效應」
覆蓋率差異:全國繳納公積金覆蓋率僅約40%?的人口勞動力,私營企業不足10%(機關事業單位90%、國企70%、外企50%)。
北京、上海(48%)等一線城市覆蓋率高,而重慶、湖北、河南等省份不足10%。
受益群體偏差:高收入群體(如公務員、國企員工)更易享受高繳存比例和貸款額度,形成“劫貧濟富”的逆分配。
北師大報告顯示:僅30%的繳納者實際提取公積金,總受益勞動力占比僅12%。
3.「數據研究的方法和視角」
你想研究一個事兒的事實,那么總量是很重要的這這一個視角,然后結構和分布又是一個很重要的視角。然后你根據這兩個視角再去做一些歸因,才能更接近事實的真相。
4.「為什么老一輩執著于體制內」
他們看到了社會地位的差距、人脈的差距、收入上的差距、退休金的差距、公積金的差距、買的房子的差距。父母這么多年看到了各方各面各方面的差距,然后最終導致他覺得孩子得靠體制內會比較好.
5.「為什么有些公司可以逃掉繳納公積金」
它是來源于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他沒有寫進勞動法的,勞動法的的效率是最高的。從高到低排列. 最高是憲法, ——一般法律——行政條例.?
6. 「制度缺陷與爭議焦點」
低效與貶值:公積金年利率僅1%左右,遠低于通脹和房價漲幅,資金購買力持續縮水。
管理成本高:2021年公積金系統人員支出近50億,資金僅用于低收益國債投資。
強制儲蓄的利弊:
對月光族:成為“被動儲蓄工具”,但提取受限(如北京租房僅月提1500元)。
對企業:中小企業公積金支出壓力大,降低1%繳存比例可提升凈利潤8%。
7. 「改革呼聲與替代方案」
取消或降低公積金:制度加劇社會不平等,建議逐步取消或降低繳存比例,將資金轉化為工資發放。
反對聲音:既得利益者(如體制內員工)擔憂福利損失,認為公積金是“白嫖的企業福利”。
替代方案探索:住房儲蓄銀行,試點于重慶、天津,類似德國模式,自愿存貸結合,但普及度低, 也怕銀行暴雷或者跑路.
靈活提取政策:部分城市簡化流程(如深圳支持一次性提取),但區域差異大。
8. 「普通人的應對策略」
應取盡取:活用政策,租房提取、異地購房還貸、重大疾病提取等,減少資金沉淀。個人應優先提取公積金(“能取就取”),避免資金貶值,并持續關注政策動態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關注新政:各地提高貸款額度、支持“商轉公”、多孩家庭優惠等(如南通碩士家庭可貸200萬)。
理性看待求職選擇:公積金≠好公司唯一標準,需綜合評估企業現金流與薪酬結構(如高現金工資可能更靈活)。
9「 反思:制度與時代的錯位」
歷史合理性?vs 當下矛盾:
公積金曾助力商品房改革,但如今房價高漲、覆蓋不均,導致初衷偏離。
公務員群體因“時代紅利”(分房、高公積金)被動積累財富,加劇階層分化。
未來方向:政策需明確公積金定位(住房保障還是金融工具),平衡普惠性與效率。
推動“共同富裕”需減少逆分配,探索更公平的住房支持體系。
?小提示:歡迎留言分享你聽這一期播客的感受, 或者分享其他你喜歡的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