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聽村里的長輩或親戚們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家里又不是很富有,給女孩子讀那么多書干嘛?反正遲早都是要嫁出去的。差不多會認字就行了。”
每每聽到這句話我都會覺得特別反感,同時也覺得深深的悲哀,為他們,亦為他們的女兒。
我是一個90后,出生在粵北的一個小農村里。那時候,我總覺得村里的女孩子的命運無形中總是被那“女兒都是賠錢貨”的愚昧思想扼住了咽喉,有些女孩明明那么努力地想要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可是卻常常覺得無能為力,只能屈服現實。于是,她們讀完初中之后(有些甚至初中都還沒有完成),便不得不背上異鄉的行囊以及擔起家里的重任,獨自一人踏上了打工的旅程。然后,在廠里打了幾年的工,再嫁為人妻。這似乎,成了村里女孩子(特別是窮人家的女孩子)的共同命運。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讀小學的那會兒,暑假里,有天早上我去河邊洗衣服回來,經過村里一個小姐姐房間的窗口的時候,聽到了一個姐姐歇斯底里的哭泣。從她和父母斷斷續續的吵架中,我知道,原來那位姐姐考上了市重點高中,但是她的父母以弟弟還要讀書和家里不是很有錢為借口,便不再讓她上高中了。當時相比很多人還是住泥磚瓦房的人的家里來說,他們住紅磚小樓房已經算是家境挺不錯的了。
之后,每天早上,只要我經過那小姐姐的窗口,便總是聽到她那低低的哭泣聲透過禁閉的玻璃窗,那么無助,那么絕望。
后來,有一天我經過她房間窗口的時候,沒有聽到她的聲音。許是出于好奇,又或者有點擔心,我忍不住去敲了她的窗。敲了好一會兒,窗子才慢吞吞地打開。然后,透過窗枝,我看到她那張異常憔悴的臉和一雙紅腫的眼睛。她的房間里此刻正放著一個行李箱。她看到我后,溫柔地對我笑了一下“是你呀,有什么事嗎?”
我本來就跟那個小姐姐不是很熟,經她一問,反倒緊張到不知道說什么好,后來我趕緊從褲兜里掏出剛剛用一毛錢買的兩顆發財糖遞給她。
她沒有接我的糖,反而看著我手里的糖紅了眼睛。看到她快要哭的樣子,我一下子不知所措了起來,最后小聲地對她說:“丹丹姐姐,我給你糖吃,你不要再哭了。”
她聽了之后,苦笑著指著自己那雙腫得像雞蛋一樣的眼里說:“你看我,現在我想哭也沒有眼淚可以流了。”
就這樣,我和她就隔著一扇窗,相視一笑。時隔那么多年,我連她長什么樣子都忘記了,但卻獨獨記得她說的兩句話,“我也不知道女孩子讀那么多書干嘛,可我就是喜歡讀書。”“我這輩子怕是只能在廠里度過了。”
從那以后,我就再也沒有見過她,只是偶爾聽村里的婦女閑聊的時候得知,她在電子廠里工作了一年之后就跟一個甘肅的男生私奔了。之后就沒有和家里人聯系過。
我有個好朋友小Q,她常常跟我說,她很羨慕我。每次只要跟我這個大學生在一起,只讀過小學的她都會很自卑。她說我很幸運。
確實,我真的很幸運。村里就那么幾個大學生,我是其中的一個,而且還是女的。從小家里就很不富裕,再加上兄弟姐妹多,對于一個落后的小山村的農民來說,要承擔起四個孩子的學雜費以及伙食費,確實是個沉重的負擔。當時我自己連能不能上高中都還是個未知數。尤其是當我聽到我的大姑媽勸我爸爸,別再讓我讀書了,她說女孩子遲早都是要嫁出去的,讀那么多書也沒有什么出息。
我害怕被命運扼住了喉嚨。還好,我很幸運,也很感激我的父母,特別是媽媽,她寧愿選擇自己背井離鄉出去打工,也不愿讓我年紀小小地就出去受苦。當時,她說了一句話:“只要你能讀,我就供你讀下去。”然后愣是熬著苦咬著牙供了我上大學。
每當他們問:女孩子讀那么多書干嘛?我都想回一句“想干嘛就干嘛。”
一直以來,我都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現在我的生活算不上很好,工資也不是最高的,但是對于村里的很多女生來說,最起碼,我的工作算是穩定的。只要我不犯錯,只要我想一直干下去,我就不怕失業。而且,我是越老越值錢。
讀那么多書,為了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不去遇見自己不想遇見的人。讀那么多書,是為了跳出那個庸俗之極的圈子,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也是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
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生活確實會變得不一樣。就算有一日,我同樣嫁為人婦,同樣要洗手作羹湯,但是我也懂的在平淡中開君一壺酒,細酌對春風。
所以,就是因為是女孩子才要多讀點書,只有這樣子,才能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才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