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更迭,曾經大街小巷鞭炮聲不絕、舞龍斗獅、張燈結彩的歡度春節的日子沒有了往日的紅火。微信祝福、電子紅包、酒店年夜飯……各種新花樣層出不窮,這卻遭來不少人的抱怨,“年味越來越淡了!”。可是,年味真的變淡了,過年時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也許,鞭炮、逛廟會和看舞獅在某種程度上是“年”的象征,但它們并不能體現“年”的精神內核,它們只是過年的形式而已。而我們在過年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情,是我們傳承千年、亙古不變的中國情,微而觀之,那便是親情、友情和愛情。微信祝福也好,電子紅包也罷,毫無疑問改變了年味兒,但其中傳遞的溫情是不變的,縱使形式的變化,河水流淌,溫情也如河床般,長久地臥在那,將那份情誼保存著。
在歡慶春節之際,打開手機,發現收到好友發來的微信紅包,竟然是俏皮的8.88元;歡騰的煙花聲中零點的鐘聲響起,口袋中的手機震了震,打開,頓時被鋪天蓋地的短信和聊天祝福淹沒;觀看春晚,瘋狂地搖著手機,享受著喜慶氣氛的同時,也增添了參與的樂趣。有時,感嘆新形式帶來年味變淡的同時,也會不自覺中有些許感動,微微一笑,原來“溫情”還是沒變得呀。
中國人重視情,擁有情你便比腰纏萬貫的富人還要幸福百倍?!芭R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樸素的縫紉是愛子之情的表達;“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勸留的一杯酒是詩人對友人的惜別之情;“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隔窗遠眺,搗衣思索是思君之情的傳達。這些傳統的意境在歷史長河中打動了多少人的心,讓他們為之動容,即使現在讀來,也必有心弦撩動之感,而真正推動詩歌世代傳頌、經久不衰的力量是什么?我想,那便是一個“情”字,引人共鳴,超越時代。
就像某位博主所說,“我們的雙眼只能轉動180度,而生活卻是360度,所以我們看到的生活必是不完整的?!毙碌倪^年花樣我們也不必消極看待,其背后蘊含的濃濃的溫情才是真正值得我們關注的,新花樣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加上溫情的滋潤,我們還擔心什么,未來說不準還有全新的、更高潮的年味兒呢!
過年了,溫情如燈火照亮萬家,情永駐心間。
高三作文練筆
于深圳中學西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