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的這節課的故事是Sarah和她的家人本打算去公園玩,不過因為爸爸突然發燒生病了,去不了公園了,媽媽和Sarah的弟弟Sam之間展開的一段對話……
在課堂中講到爸爸生病了,而Sam覺得有點難過,于是我與學生之間展開了一些討論:
如果你是Sarah或Sam,你感覺怎么樣?
第一層次:
angry,sad:說好可以去公園,現在不能去公園了,有些生氣,有些難過
第二層次:
worried、sad:擔心爸爸生病,有些傷心
如果是你的爸爸生病了,你會?
happy:
開心?震驚吧,會覺得孩子們簡直沒有心吧,聽聽他們怎么說的
1.因為這樣就可以在家看電視,因為媽媽會要他呆在家里,不要去醫院添亂(因為爸爸媽媽都會說你們管好自己的學習就好了)
2.因為可以不用去公園玩了,就不用運動了,可以呆家里不運動了(一個不愛運動的小胖胖回答的)
3.因為我快樂了,爸爸就也會快樂起來,爸爸很愛我
當然也有回答……
sad:爸爸生病了,會有些傷心
worried:擔心爸爸
如果是你的爸爸生病了,你應該怎么做?
孩子們的回答:
1.陪爸爸去醫院看醫生
2.倒熱水給爸爸喝
3.陪伴爸爸
4.跟爸爸說溫暖的話語,希望他快點好起來
5.幫助做家務,幫忙減輕負擔
6.為爸爸做健康的食物
7.還有說陪爸爸打游戲的,讓他開心
8.爸爸應該去睡覺去休息
我的思考和感悟:
1.孩子第一時間會更關注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對家人的關愛不會那么明顯,確實會讓人覺得這一代孩子有些冷漠了,但不應該去評判孩子,當我們放下評判,孩子們才會表達更多他們自己真實的想法。
2因為父母總是喜歡說沒事,于是孩子想做點什么,想表達愛也會被拒絕,于是漸漸地孩子就不會再表達,也許孩子不是冷漠,只是被拒絕太多次之后只好作罷。
3.中國式父母確實會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們也跟著不太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問題,哪怕自己可能生病了,也還要堅強著給孩子安排好一切,還讓他們只要管好自己,把學習搞搞好就行。可是,孩子不應該也要學習如何愛自己和家人嗎?父母不要強裝堅強為孩子去付出讓孩子愧疚從而使他們好好去學習,更重要地還是要教會孩子擁有愛的能力,這比成績和分數更重要。而父母也應該更好地愛自己,做好示范,可以大大方方地接受孩子的愛,完全可以讓他們照顧,也學會照顧人。
4.當然,要以別人喜歡和舒服的方式給予關愛,如果爸爸想安靜想休息,那就不要總是去吵他,一會兒送水一會兒關心。
然后我回想了一下前段時間我自己的爸爸也生了一點小病在醫院住了幾天院,其實我也不知道我能做些什么,陪在他身邊,他會覺得不自在,在醫院里我好像也做不了什么,做點什么爸爸就會說你回去羅,這里不用你管,你搞好自己帶好孩子就好了。
看,這就是我們的父母,可是其實,孩子只是想陪陪生病的你,因為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