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先生的小說《人世間》,寫得有點長。長,一方面是因為字數,足足有115萬字,什么概念呢?出版的紙質書要分為上中下三冊,每一冊都夠得上一部長篇的字數;另一方面是因為時間跨度長,書中的時間點自1972年至2016年,縱跨將近有五十年的歲月。
看《人世間》,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人世間》有太多《平凡的世界》的影子,這是這部作品好的一面,唯有如此才能足夠貼近平凡的生活,但這也是其不足的一面,因為缺乏新意。
兩部書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就根植于底層而言,兩部書都夠接地氣。《人世間》主角周秉昆,出生在東北最普通的工人家庭,《平凡的世界》主角孫少平,則出生在陜北最貧困的農民家庭。相較而言,《平凡的世界》視角更低,孫少平更為普通,更貼近60-80年代底層平凡貧困年輕人的內心世界——出生于貧窮卻總想走出去看看。《人世間》成書在2016年,看起來更像是一位四九城里過氣的“老炮”在緬懷自己坎坷不平的青年時代,可惜的是90-10年代的年輕人成長于我們國家高速發展空前繁榮的美好時代,《人世間》里的人物經歷與成長,并不會在年輕一代人內心激起太多的共鳴。
兩部書故事的時間起點接近。都是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不同的是,《人世間》止步于2016年,《平凡的世界》止步于1985年前后。《人世間》的視角在城市,因為時間跨度大,所以對文革、改革開放、國有企業改制、城中村改造等不同時期都有著墨,《平凡的世界》視角在農村,多的是對農村困苦時期的生活描寫,以及日子慢慢變好后,孫少平及其親友不同的人生之路。
兩部書的人物設定也有相似之處。《人世間》中,周志剛三個孩子:大兒子周秉義、二女兒周蓉、三兒子周秉昆,能走出去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的是周秉義、周蓉,留下來守家的是小兒子周秉昆;《平凡的世界》中,孫玉厚四個孩子:大女兒孫蘭花、二兒子孫少安、三兒子孫少平、四女兒孫蘭香,走出去的是孫少平、孫蘭香,留下來的是長女孫蘭花和長子孫少安。
兩部書主要人物的際遇存在共通之處。雖是平凡的草根,偏偏都能跟高干家庭扯上關系,這種設定并未逃脫窮秀才偶遇富家女的古典戲曲文學套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賈母之口,對此類作品有過貼切的批判: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
兩部書在情節推進方面有所不同。《人世間》明顯是以時間點來推進情節進展,大的時間節點推進不了的,就以沒完沒了的家庭聚會、朋友聚會來推進;《平凡的世界》則是以人物的成長或經歷來推進,這樣人物形象飽滿更容易立起來,也容易讓讀者走進各個角色的內心。《人世間》在情節推動方面是有欠缺的,除了幾個主角,其他人物多是以聚會形式出現,人物出場是碎片化的、不連貫的、跳脫的,人物很難立起來。文學人物的角色區分,需要言語舉止獨具特色,不能僅憑不同的名字套上馬甲就出場。
書中存在有些不合情理的地方。
一是:按照人物設定,周秉昆不如哥哥姐姐在學業方面有所成就,下學早,那么他當暢銷雜志編輯的情節就有些突兀,書中并沒有體現他腹有文墨的任何特質,他唱快板,書中也沒有呈現任何一段。
二是:鄭娟的弟弟鄭光明,匆匆幾句話就交代了他的出家,后面的情節,如果不是鄭娟兒子鄭楠出事,鄭光明這個人物就如同不存在一樣,在姐姐姐夫的日常生活里,絲毫無他存在過的痕跡,連提起都沒人提,最關心他的不是自己的姐姐鄭娟、不是當初那個照顧他的周秉昆,反而是遠親關系的蔡曉光。
三是:蔡曉光的情人們各個通情達理,周蓉不在的期間,能夠用肉體和心思來填補蔡曉光獨守空房的空虛寂寞冷,在周蓉回國后,又都自動消失不見并不糾纏,周蓉甚至還能與關玲關系融洽,這就有些扯了,有點太不符合人性,自古及今,愛情都是占有和排他的,看來梁先生是沒見識過東方女子的潑辣。
那平凡的世間到底值不值得呢?《人世間》告訴我們,平凡的世間值得,前提是你得擁有一個一心一意為婆家付出的好婆娘和幾個穩固的上層關系,以此來為你平凡無憂的人生鋪路架橋。《平凡的世界》告訴我們,無論飄蕩如煙塵的我們有過怎樣的際遇,最后都會回歸平凡的人生,這個人生或許不驚天動地,但是會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溫暖看得到希望,正如同小說結尾,孫少平遠遠地看見:頭上包著紅紗巾的惠英,胸前飄著紅領巾的明明,以及脖項里響著銅鈴鐺的小狗,正向他飛奔而來……
作家無千溝萬壑煙波浩渺的胸懷、無心細如發穿針引線的功夫,是寫不了長篇小說的,當然,長篇小說也不是寫得越長越好,如果《人世間》能夠適當刪減一些不必要的聚會情節、刪減一些無關緊要的蘇聯文學類內容、減少一些周秉昆朋友的數量,將更多的筆墨放在周秉昆家人、幾個朋友在不同時代下的抉擇以及結局,相信本書呈現的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