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篇第十九」8
【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b>
【譯文】
子夏說:“小人有過惡一定會掩飾。”
【注釋】
“子夏”,孔門十哲文學科弟子,小孔子44歲。15歲即入孔門,曾隨孔子周游列國。
“小人”,此處指無德者。
“文”,音“問”,掩飾。
【評析】
“小人之過也必文”,其中的“必”字其實大可商量。“小人”有“真小人”和“偽君子”之分。真小人往往不“文”其過,這倒不是因為他們也有“羞惡之心”,而是因為他們價值觀倒錯,對于過惡根本就不以為恥。偽君子則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但因為利欲熏心,所以會文過飾非,以獲取利益、逃避責任。真小人常常是“盜亦有道”,而偽君子則是“盜亦無道”,毫無底線、不擇手段。
偽君子總是諉過于人。要么將過錯的責任推給“甲乙丙丁戊”,要么就推給“庚辛壬癸”,就是不肯“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若是無法推卸責任,它們就會想方設法、不遺余力地自我美化、自我吹噓,為此不惜篡改歷史、編造教科書。它們自我標榜“XX、XX、XX”(以上隱去六字),但事實上卻卑鄙、無恥、荒謬。它們憚于改過,卻不憚于文過飾非,甚至在做惡之前,就會先為自己尋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美其名曰“XX”、“為XXXX”(以上隱去六字)。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15.30)。而文過飾非,是為惡矣!
孔子人稱圣人,但他卻非常謙虛,從不自大??鬃诱f:“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7.34)。是故自詡“偉大”者,若非夜郎自大,就是騙子,是偽君子,是“過也必文”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