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朋友在不到三十分鐘的時間花了三千多元購買了一個線上課程。付完款后很高興地給我打了個電話,說終于為自己花了一筆錢,以后要好好學這個課程。
我知道他平時省來省去的,就很好奇,是什么課程能讓他這么果斷地出手這么多錢。
我就問他課程主要講什么呀,是誰講呀?
他說,他不知道。他也是今天第一次了解這個課程,只是以前聽一個朋友也在上這個課程,說是很有用。
我說那上這課你的目的是什么,他說就想給自己花點錢,投資一下自己,充實一下自己。
等我問完了,他瞬間陷入了懊悔當中。他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沖動,責怪自己竟然這么不理智。他幾乎絕望地說,自己平時在淘寶上買幾十元的東西都要看半天,貨比三家,再看看評論。為什么這一次花三千多元,他連考慮都沒考慮。他發現自己的這一消費行為完全出于沖動,而不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下。他至少應該試聽一下,了解一下這個課程的內容、授課人的水平、平臺的可靠性等等。
三千多元已支付,但他對消費的內容近乎完全無知,只是抱著為自己花點錢的想法去消費。
他只是想為自己花點錢,至于花到哪,花得值不值他不在意。
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更關注的是消費行為本身,而不是消費的內容。比如我們去某地旅游,或者去某家店吃飯,只為發個照片刷朋友圈,而食物吃的馬馬虎虎,逛得走馬觀花。
我們只是為了消費而消費。消費行為或者說消費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的消費內容,給我們帶來了心理上的滿足和快樂。
自從有了智能支付,我們的消費行為越來越頻繁,消費節奏也越來越快,簡單便捷的支付方式使我們的消費方式也越來越不理性。
正是這樣,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我們更有必要時常反思自己的消費理念、消費行為及消費感受。
即使幾塊錢喝一杯豆漿,我們也有必要知道它是五谷雜糧現打的,還是豆漿粉沖的,只有了解了豆漿的制作和自己的需要之后,這才決定要不要花這個價錢喝一杯豆漿。
現在的商家為了促進消費打出的口號是:“買買買,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這口號本身也是令人懷疑的,也許買買買,只會成為又窮又糟的自己。只有更好更理性的買,也許才會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個買一定是有限定詞的。
突然有點懷念以前,有周期地從銀行小心翼翼地取現金,懷揣著現金很開心地去買自己蓄謀已久的東西,買到后愛不釋手的心情繞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