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要慢,動作要快
原文: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解析:
如果兵疲氣挫,力盡財竭,列國諸侯就會乘你的危機而起兵進攻。到那時,再有智謀的人,也束手無策,所以用兵只聽說過老老實實的速決,沒見過弄巧的持久。
比如,隋煬帝楊廣,他做了開挖大運河、澤被子孫的大事業,本可名垂青史。但他又不滿足,遷都,親征,搞得天下愁苦。
“拙速”,書中解讀到,“從人生道路來說,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積累,每天進步一點點,二十年就能超過所有人。但從打仗來說,就是準備要慢,動作要快。”
感悟:
從本節,我獲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做任何事,事情準備充足,當開始干活的時候,就要高效地完成工作。
在工作中,領導下達的任務,如果拖拖拉拉,必定會影響到工作的進展,結果也會遭受批評。
曾經有個同事,每次完成工作,都沒能按時完成,有時,還拖過時限。雖然,他的工作做得很細,但沒有得到領導的表揚,還被扣了工錢。
功夫在于日常,當沒有任務時,要積累自己的本領。
當任務下達的時候,就能運用積累的知識,快速完成任務。
在還沒準備好,就倉促開展工作,再聰慧的人,也會有失誤的時候。
先考慮避害,再考慮趨利
原文: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解析:
從來沒有發生過持久打仗,而對國家有利的事。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以春秋戰國時智伯為例。他做晉國執政時,索要了韓、魏兩家的土地,因為他實力強大,韓、魏兩家給了他。
后來,他又貪心地索要趙家祖先廟宇所在的土地。趙家不給,于是開仗。
一開始,智伯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家。趙家反過來游說韓、魏兩家。這兩家本就對智伯有意見。于是,三家聯手,把智伯滅了,三家分了晉國。
智伯本文武全才,在實力上都遠超三家,為什么會被滅了呢?
原因在于他的傲氣,只看到有利之處,沒有看到有害之處。
如果他不因為小利,讓三家心生怨氣。而是等待時機,周密準備,一鼓而下,那么,三家怎會是他的對手呢?
經營企業也是如此。
書中認為,利今天沒有,明天可以再圖。而害卻可能讓你輸掉老本,徹底出局,并不是所有人出局了,都能重來的。
感悟:
縱觀歷史上,多少曾經的富豪、名人,從輝煌走向落魄,很多時候,就是被利所害,一厥不起。
讀完本節,感悟做人做事眼界要高,不能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要學會辯識有害之處。
先考慮失敗的結果,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凡事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