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經典《韓非子》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古時候的鄭國,有一個普通人,他要出門買鞋,去之前他先把自己腳的尺寸量好,結果走得太急,把量好的尺寸忘帶了。鞋店里的銷售就說:“忘帶了有什么關系,你試穿一下不就行了。”然后這個普通人就自自然然地說了一句大實話,讓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出來的尺寸,也無法相信自己的腳。”
之后,他就匆匆跑回家去取尺寸,可等他回來,人家店已經關門了,鞋子也就沒買成。
這是我初中語文課本里的一課,名叫《鄭人買履》,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這一課,但這個故事真的很好,值得我們好好掰扯掰扯。
小時候看這個故事覺得很扯,怎么有人傻成這樣,買鞋哪需要量腳的尺寸呀,試穿一下不就得了。當年的我可是萬萬沒想到啊,古人因為在外試穿衣服和鞋襪不雅觀而需要量尺寸,現在的我們則是因為網購也要量尺寸了(沒在網上買過鞋子的人,OUT!)。
長大后再想起這個故事,才會發現故事的玄機。這個鄭人的目標是要買雙新鞋,結果是沒買成。不管過程發生了什么,結果就是他沒能完成自己的預定目標。阻礙他達成目標的因素也很清晰,就是他自己,他先是忘記帶尺寸,后又拒絕專業人士的試鞋建議,寧可回家去取尺寸。最終導致目標失敗。
這樣的鄭國人從古至今,比比皆是,包括你我。而這個的“度”,更是到處都有。我們和鄭人一樣,無從推卸責任,因為最終決定如何選擇的,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出來的尺寸,也無法相信自己的腳。”這句的原文是“寧信度,無自信也。”度,就是量出來的尺寸。我們身邊的“度”可是無所不在:
“這個事情你做不了”
“這種話女孩子怎么能說呢”
“男人就該這樣”
“你的性格不適合這個”
“你沒這個天賦”
“女人就是得漂亮,男人必須要有才”
“沒結過婚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沒生過孩子的女人不算女人”
“男人就應該養家”
“女人哪能不會做飯呢?”
哪一個戳中了你?
曾經,你我都一樣,都是光溜溜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意識里沒有“度”,隨著我們的長大和學習,先有了家庭觀念和性別意識,然后是道德觀念和社會規范,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度”,雖然缺一都不會是現在的我們,但也正是這一切,讓我們不斷地增加自信,也不斷地被否認或自我否定。
符合“度”的,建立或增加社會經驗值;不符合“度”的一切,則可能成為牢籠,也叫挫折,或自卑。但很奇妙的是,這兩者都能產生自信。符合“度”的,比較好理解,因為不斷增加成功經驗而積累自信值;不符合“度”的,則是需要不斷地自我挑戰,超越自我,跨越障礙,雖然困難值比較大,但同樣收獲得自信度也就更大。
拿我來舉例吧。我十歲之前的自信來源于和我哥的比較,那個自信叫:“我哥能做的,我也都行。”我家兄妹兩人,哥哥大我三歲,我是跟著他長大的,和他一起玩的都是男孩子的游戲:爬樹捕蟬挖蚯蚓斗雞滾鐵圈打魂斗羅……幾乎我哥玩的,我也都玩,我哥會的,我也都會。那個時候沒人告訴我,這些你不能做,我收到的信息只是“不準單獨行動,必須要跟著哥哥一起玩”。
開始上小學了,我收到了更多的“度”:哥哥和同學喜歡踢足球,我卻不被允許,因為所有人都說“那是男生的游戲”,父母則會說:“你長大了,不要老跟在哥哥后面,要跟其他女孩子玩”,當然,最關鍵的還是我哥認同那個“度”,他也認為我應該去跟小姑娘一起跳皮筋和踢毽子,否則就是“假小子”,是會“不聽大多數人意見,就會成為不被人喜歡的女孩”。
就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漸漸地有了規矩,被約束之后,大人開始夸我乖了懂事了,前面那個“度”因此被強化,成為“聽從大多數人意見,做個被人期待中的女孩子,就會被人喜歡和夸贊”,而聽到夸獎總是讓人愉悅的體驗。
可是,正因為小時候那個“我哥能做的,我也行”的成功經驗條,使我長大后心里一直隱隱認為“男生能做的,女生也可以”,這個信念看似很小,但在我之后的人生道路上給過我很多的支持和力量,伴隨我完成不少挑戰。
而從假小子到小淑女的經歷,則算小小的自我挑戰,“假小子也可以有禮貌”,“假小子也能變淑女”,直到被人夸自己是“女大十八變”之后,這個信念就積累成“只要自己愿意,就能改變成被人期待的樣子”,所以大家才會說,兒時的樣貌是父母給的,成年后的樣貌是自己選擇的,這是有道理的。
不自信的一面也會在。有一天,我舒服地把腳翹在桌子上,八歲的兒子會批評我:“媽媽,你把腳拿下去,這樣不優雅”。這個時候,我的“假小子”經驗就會冒出來:“我本來就不優雅,我就是個粗人,咋的啦?”當我為此有點羞惱的時候,我才發現,我至今仍然會因自己“假小子”的一面而不夠自信。
對號入座,不只是我,絕大多數人,包括我哥哥,都是如此開始人生經驗的。我相信我哥從小肯定聽過無數這樣的指示:“男孩子就應該玩這些”,“男孩怎么能跟女孩玩一樣的”,“男生要勇敢”,“男孩子不準哭”,“男孩子要照顧女孩子”等等……也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不少自己的“度”,以及跨越過不能接受的“度”,這些都成就了他的自信和不自信。
“寧信度,無自信也。”
小時候即使沒做過也會被直接命令說“這個你不能做”的事,之后就會成為一條生命經驗,那個叫“有些事不用嘗試也知道自己不行”。
而自信則恰恰相反,它像暗室里的一盞燈,它聽到的是“你可以”“你最棒”“你一定行”,它也是一條條的生命經驗,可它告訴我們的是,“有些事我們能做,而且可以做得很好”,“有些沒做過的事,我一下子就能學會”,“有人告訴我,我可以做到”……之后慢慢積累成:“我可以”,“我行”,“我能”,“我要”,“我喜歡”,簡而言之:“我相信我自己”。
有個女孩一直在問我怎么能提升自信心,無法提升自信心是說明你很自信地相信自己“我肯定就是個不自信的”。這句話雖然說的有點繞,但我相信你們能懂。
而能夠越來越自信的人,無非就是擁有“我相信我可以越來越自信”這個信念。不同的信念,自然會有不同的人生態度,也當然會有不同的人生現實。這些體驗本身沒有好壞可言,只是集體意識的評價有普世的標準:上進的、積極的、努力的、陽光的、熱情的……是被鼓勵的。
那些不被鼓勵的:消極的、失望的、悲觀的、懶惰的、陰暗的……是集體意識不愿意接納,但也無所不在的,你有我有大家有,能夠跟它們好好相處,這也是一個新的自信值“我能夠接納自己的負能量”,“我可以把負能量轉化成正能量”,“我喜歡不夠完美的自己”。這樣不是也很棒嗎?
說到底,“是相信自己行,還是相信自己不行?”各自選擇,各安天命。自信這把尺量不出生命的長度,它量出來的是生命的厚度。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所以最終無非是“無論我要面對的是什么,我相信我能接受這個結果”,這大概就是終極自信了吧。
就像那個鄭人,他就是堅持相信自己的尺,也不相信自己的腳,他也還是能夠買到鞋子的,只要他自己愿意晚一點,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