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寫:“若能避開猛烈的 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的來襲。"
有些事情好像是這樣。
雖然說喜悅、期待、熱烈的希冀能夠讓人感覺到興奮和翹首以盼,但如果最終這些期望落空了,當下那個時刻所感受到的失落則是無法言喻的。
小的時候,期待父母每天給的零用錢,期待在小賣部買到心儀的現(xiàn)在看來價格微不足道的小零食,期待放學后和小伙伴們的玩耍,期待寫完作業(yè)沖出家門找大家游戲那一瞬間的滿足感。
那個時候的期待,簡單而又單純。
如果沒有在想吃某樣零食的當下買到它,甚至可能會氣急敗壞上好半天。
(我上小學的時候就曾經(jīng)因為排了半天的隊,結(jié)果被排在我前面的那個小孩買走了最后一根冰淇淋,而氣得差點爆炸,騎著自行車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念念有詞地罵人。
雖然已經(jīng)過去的很多年,但那天的場景我依舊記得很清楚。
當時沒有買到那根冰淇淋的心情也依舊能夠感同身受。
所幸的是現(xiàn)在我偶爾還能在街頭看到有人在賣那樣的冰淇淋,它是冰冰涼涼的有好幾種顏色,然后是現(xiàn)場挑選,用挖勺盛給你的那種。
我基本上有看到然后有時間的話都會買,雖然它已經(jīng)不需要我用半天甚至一整天的零用錢換取,但每次吃到它的時候,我還是會有滿滿的幸福感。
那是一種讓我從小就能感到開心滿足的食物。
可伴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這樣的事物好像越來越少。
能讓我一直喜歡的都是小時候就開始感興趣并熱衷的事物。例如剛說到的冰淇淋,還有辣條、寫文章、跳舞。
那時候的我,可以為了一支5毛錢的雪糕在放學后的太陽底下,忍者肚子餓和焦躁,硬生生地等到它徹底被賣完的那一刻。
現(xiàn)在卻好像很難再找到這樣純粹的歡喜。
精挑細選添加在購物車里的衣服和口紅色號,過一陣子再看好像就已經(jīng)失去了當初那種心動的感覺。
甚至覺得自己當初的喜歡真是莫名其妙,隨后毫不猶豫地將它在購物車里清除。
在超市里排隊買東西,遇上某樣已經(jīng)挑選好的商品掃不出條碼暫時無法購買,當工作人員詢問是否能夠等待一段時間,讓后臺去查詢并入檔時,竟也沒有耐心去等待,選擇將它放置在收銀臺上。
換個角度去思考,這樣或許也是一種好的狀態(tài)。
避免失望的方法就是讓自己不要有過多的期待。
沒有期待,自然不用感受它落空時的悲哀。
可是我們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達到這樣看起來隨性佛系的心理水平。
在變得從容淡定地去接受這樣從“本可以得到"變成"因故無法得到”的現(xiàn)狀時,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在那之前,我們已經(jīng)被迫接受了很多次這樣的落差,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的氣急敗壞、如鯁在喉,才漸漸變得有意識地“避開猛烈的狂喜,避免悲痛的來襲”。
這個過程和結(jié)果,不算好也不算壞。
變得從容的同時,也失去了那些最真實的像孩童般的反應(yīng),但同時它也保護我們免受希望徹底落空時的悲痛。
梁翹柏的《在到處之間找我》,在經(jīng)過綿長醇緩的三分多鐘音樂后,有這樣一句歌詞“懷疑途上那人是我,可惜匆匆已走過”。
我們終其一生,似乎也是在尋找”我“的過程。
到底哪一個年齡段,才是真實的自己。
在當下覺得這樣的我就是“我”,可在多年后看來,那段日子的我只是“匆匆已走過”的一段旅程。
其實,每個年齡段的自己所展示出來的樣子,或許都是那個年齡段所該有的。
所以,我們在這邊,在那邊,
在到處之間,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