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月麥地Wheat
-1-
好巧,剛剛寫過一篇在簡書寫作一年的文章,就看到了心理專題2017下半年推薦作者招募令,作為心理群里愛玩卡不卡的熱心分子,我必須來支持一下活動了。
2016年11月5日,從在簡書上發布第一篇文章開始,截止到今天,我寫了20篇文章,合計61571字,收獲了5213個贊。除了一篇參加求畫活動的,其余都上過首頁。跟群內高產作者相比,我雖不勤奮,但很認真。更為重要的是,我是真正通過寫作走向自我救贖道路的。
我的文章集中發布在2017年下半年,也就是在7月,我遭遇了人生中重大疾病——一場突發性耳聾,雖然有著高達60%-70%治愈率,很不幸我成了另外的30%。記得那個夏天,我輾轉上海所有的三甲醫院求醫,最終的結果是不可逆,除了攢錢去做20W+的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我的人生看不任何希望。我的工作需要大量溝通,失去聽力后,我從一個高效能人士變成了用紙筆和網絡溝通,工作效率慢了幾倍,面對任何一個小問題都要反復核對幾次才能去做。我極度厭惡這種挫敗感,沒有“尊嚴”的賺錢方式。可不去賺錢,什么時候才能做手術回歸正常人的生活呢,這是一個死循環。
醫院治療的那段時間,我一個人在高壓氧艙里看了20多本書,大多數是心理學書籍,也在輸液間隙中用手機艱難的打出了簡書上大家看到的文章。后來有簡友問我,你是如何堅持的,你怎么走出困境的。我曾經試圖從心理學的“延遲滿足感”到”學習成長曲線”理論,再寫出一二三四五來告訴他們,我是如何努力的。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 : 強烈的求生欲。寫作,雖然不能給我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但它可以舒緩緊張的心情,讓我靜下心來剖析自己,告訴自己:你不是一無所有,你還可以通過練習寫作,習得在這個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本領。
就這樣,除了若干技能文章,我在簡書上更新的大多數都是心理專題收錄的,它們源于我真實生活中的經歷與想法。與心理群里的一些專業人士相比,我沒有理論知識和教育背景,這也是我質疑自己是否夠資格參加心理專題推薦作者自薦的原因,但我幾乎都在“發乎于心,言之在理”,用文字療愈自己,和原生家庭和解,修煉愛己與愛人的能力。
我也開始理解到,我能走多遠,在于我的自愈能力。所謂自愈能力,就是面對環境和自身,能夠認知并去解決的能力。不管未來結果如何,我都會全盤接受。
-2-
我的個人文章風格是:寫走心的字,溫情而有力量。
小前半生經歷跌宕起伏。幼年喪父,艱難求學,陪我的母親做過無數次大病手術,也無數次懼怕失去這唯一的親人;從小城市財務主管到快三十歲辭職一人奔赴上海,我的愛與恨,一切榮辱和成長皆是這座城市給予。我把這一切,都講給你聽——
我沒有辦法將我的一切都怪罪于原生家庭。也正是這沒有退路,讓我無數次置死地而后生,讓我有一萬個理由自卑、缺乏安全感、孤立無援;也有一萬個理由努力、上進、用心學習愛的功課來救贖自己,希望最終能過上與之相匹配的生活。我是那個戰勝原生家庭的姑娘,雖傷痕累累,但最終贏得了獨立——
在簡書寫作這一年,我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告別那個心理上缺乏認同感的小女孩,努力去不斷修正和接納原生家庭下的自我,不斷完善社會化經歷后的價值體系。我也不再掩飾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積極對待一切新事物,且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由此大膽的規劃和嘗試,去重視每項計劃,并努力實現它——
以上三篇文章均入選心理專題精選月刊。
-3-
除此之外,2017年7月1日至今合計被心理專題收錄的文章有7篇,被心理專題推薦首頁6篇,被推首后入選簡書大學堂1篇,入選茶點故事1篇,入選心理專題精選月刊3篇。
其中有一篇《你所經歷的每個艱難歲月,都將在人生中走的更遠》在首頁閱讀量破1W+,并成為9月精選月刊開篇。
在心理專題還有一個我非常喜歡的活動,就是每月最期待的“愛卡不卡”了。我幾乎每次都參加,也不止一次給這個活動表白過:每月等7日和21日早上9:30,簡直就是度日如年!“度日如年”這個經典話術也由此而來,也有暖心的管理員會在開始玩卡之前呼叫“度日如年”的我,提醒不要錯過。能讓我如此期盼的、這個能和社群一同分享映照人心及自我療愈的工具,真的太神奇。我受益于OH卡每次給予自我剖析和發現潛能的機會,有不少卡片讓我玩出了眼淚。
貼出最近喜歡的一張卡吧。這張卡片讓我想到看過的一個叫《冬日戀歌》的電視劇,喜歡的一本叫《冬牧場》的書,聽過的一首歌“這是第幾天,這一座城市每天在下雪, 彷佛在嘲笑我現在的心很冬天”,還有八年前那段山居歲月,那場滿眼白茫茫的大雪……愿當下能平安度過這人生寒冬,抵達心中的城堡。
九月麥地Wheat回答:我的城市沒下雪。我去了一個幾乎沒有雪的城市,去年12月下過一場很沒有誠意的雪,地上就薄薄的撒幾把面粉的樣子,但朋友圈幾乎都震驚了!!我很懷念我去過的一個地方,09年在山里工作了一年,出門就是八百里太行山,盤山公路,一圈繞著一圈。冬天11月的時候就鋪滿了大雪,有種與世隔絕的樣子。就像圖一那樣。我從來沒有見過那么大的雪,那么漂亮的雪景,那時候我發在網上,很多人羨慕我,過著像李娟寫的那本《冬牧場》一樣的生活。后來當我離開那里,來到上海,來到這個幾乎沒有雪的城市,我才發現,內心想要的是什么。原來,我追尋的安寧平和,都是在逃避現實。我還是適合過著圖二的生活,雖然前有驚險,后無退路,可最終能到達心中的城堡。
-4-
如果說一下自薦理由,那大概有以下幾點:
用心理學自救,為苦難者發聲。在簡書寫作,我收到了大量的簡信,有人向我傾訴原生家庭困境、經受的苦難與病患,大齡青年情感上的無奈,去大城市生活壓力重重的恐懼感……有一陣子,我很懼怕打開簡信,因為一打開就是一股腦的負能量傾倒。她們也像我當年一樣,被困在一個狹小的天井里,只能抬頭看見頭頂這一片天空。我體會過這種絕望和痛苦,也對別人的痛點更感同身受,愿意繼續用寫作來療愈和關懷那些曾同命運的人。
修煉愛的功課,用愛改善人際關系。我今年最大的改善,是與母親的關系更近了。我們不再吵架,用鋒利的語言相互攻擊,我身上的敏感按鈕也少了很多,學會了正確的表達愛和接受愛,用溫和的方式來化解沖突,改變容易引發內疚、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喜歡與我相處,無形中模仿我的相處模式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樂觀大概就是這么培養起來的吧。我想更多的用心理學知識去踐行愛與被愛,與他人一同成為幸福的人。
認真寫字,誠懇做人,別著急慢慢來。我對心理專題,一直帶著一種敬畏的心情。看過專題推薦作者的文章,尤其是在最近兩位推薦作者道長和彎彎身上看到了差距。心理群的推薦作者,不是系統自動算的,是手工貨真價實推薦出來的,更大的激勵我去認真對待每一篇文章。簡書上有很多雞湯,很多標題黨,只扔鏈接不說話的死群,而心理專題是一處凈土。它的社群有入群門檻,入群儀式,有帝天宇和彎彎相互調戲,還有每晚10:30的晚安貼和令人“度日如年”的OH卡,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專題。
我很幸運,當初主編愛姐姐邀請我加入這個專題。我在專題里認識了太多有趣又溫暖的朋友,喜歡這個社群,也在社群氛圍影響下不忘初衷,用心寫字。
我想繼續留在這里,安靜寫作,像治愈自己一樣和更多人一起成長,一起分享愛的功課。
最后,用一張我喜歡的晚安貼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