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案例觀摩報告
咨詢師:孫淼 ?? 楊利濤
咨詢者:希望
觀摩者:卿SY
咨詢問題:改變自己,找出心里的恐懼的原因,擁有正常的(有社交、有朋友)的生活
問題類型:焦慮 +抑郁
背景:這是第三次觀摩希望的咨詢過程,孩子變化很大,陽光、溫情和笑容,主動地和老師寒暄,有那么一瞬間,我都覺得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孩子,但心理還是陷在那個“唯成績論”的怪圈中,在笑容的背后也隱藏了無奈和無助。
第一棒孫老師和希望見過幾次了,算是比較熟悉,所以孫老師開門見山,希望“希望”展現出的是真的 “希望”,去除包裝后的“希望”,能坦誠相待,希望也回應孫老師,做真的“希望”。孫老師通過前幾次的家庭銀作業,向希望確認完成的情況,也聊了希望沒未成功完成作業的一些原因,給予了希望抱持和包容,同時通過講了三個泥瓦匠的故事來啟迪希望,讓他誠實面對自己,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孫老師小心翼翼地保護著敏感而脆弱的希望),通過和敘事和自由聯想讓希望敞開心扉,看到內心真正的自己,也通過別人的故事來讓自己作出更大的一些改變的觸動,并且肯定了希望的分析,梳理出希望的生活狀態,現實中和幻想中各自不同的感受,因時間原因上半場咨詢結束。
第二棒楊老師(溫和謙遜)第一次參與希望的咨詢過程,在自我介紹過后,向希望澄清了幾個問題:詢問了父母各自的原生家庭成員組成情況;希望自己抑隨和焦慮癥的測量時間,以及服藥情況,間斷時間和持續時間;與同齡人溝通的間隔時間;希望的愛好(動漫展覽)等等。從希望出席動漫展覽入手,一點一點去梳理出他值得被肯定的優勢,給予希望肯定、支持和信心,慢慢地和希望一起去推翻“唯成績論”的虛假結論,但是盡管這樣,希望還是阻抗,“成績”“沒上成大學”在心理上一直揮之不去,好像他有些明白但又有些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原因。后來楊老師提出申請,咨詢中可以讓父母參與,一起互動,更多地了解除了小學老師給希望帶來的心理陰影,父母在希望的成長過程中,作出怎樣的溝通與引導,這時候希望有些抗拒,為父母辯護的味道(他在害怕和恐懼),楊老師跟希望又聊了些什么,但未聽清(聲音較小,網卡),咨詢結束。
我的感受:希望來咨詢是受到媽媽的說服,他覺得媽媽說的話總有道理,他沒有反抗,聽從媽媽的安排,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反復的咨詢做了很多次,他的咨詢“套路”也總結出來了,什么問題怎么回答他都有自己的回答方式,看起來一點問題和毛病都沒有,好像心理的原因地擺在那里,希望也真的“希望”自己能去改變,也確實在慢慢改變,但是前進的道路真的很慢長,心理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真的是只是“唯成績論”嗎?楊老師提出邀請父母同堂咨詢,是個很不錯的提議。感謝大白咨詢實戰隊的給予的觀摩機會,也感謝兩位老師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