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的故事一夜火遍大江南北。
有人曾這么評價,作家高爾泰出國之后,文風日漸平淡,學會了寬容和妥協。這位經歷了上世紀幾乎每一次苦難的老人回應說,“寬容、妥協是強者的特權。弱者如我輩,一無所有,不是可以學得來的。"在現實生活中,弱者沒有寬容的權力,而人們總是替弱者寬容。比如在今天刷屏的視頻中,二舅全程沉默,一言未發,任憑旁白和鏡頭定義了他的大半生。
二舅的經歷不獨屬于二舅,二舅那一代人面臨的問題也不獨屬于那一代故事依然在發生著,二舅也依然存在著。只不過以前是村醫打錯針,現在是疫苗打錯人,以前是農村孩子出頭靠高考,現在是中考之后就分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遭遇。二舅不是不遺憾,而是沒得選。
二舅視頻有沒有治好精神內耗還不好說,但二舅和普通人面臨的生活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就像最近屢上熱搜的明星們考公事件,小鎮做題家的公平競爭問題,還有各地層層疊疊的爛尾樓,這些問題和二舅當年的問題并無大的區別,一個人的生活機遇究竟是如何被掌控和塑造的?問題依然沒有答案,時代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還懸在頭頂,因為我們只知道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而從不管問題來自何方。
一個人不會天生幸福,一個人也不會天生苦難,一個人更并不會天生對苦難處之淡然。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是誰制造了二舅的現狀?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當二舅被一步步逼進生活的角落,讓他就此扎根,甚至無奈接受的時候,又是誰在歌頌這和接受?二舅的視頻并不是一次全民治愈,反而更像是一次全民麻醉。作者和觀眾都沒有直面問題,而是一道回避了問題的根源。
今天一直在觀察和思索,不同的人看到有不同的想法。事情本身沒有對錯,人的思想和視野不同,就可以賦予事情任何意義。真正經歷過不公或大苦難的人可以體會到那種不可改變、命運不公的無力感,所以人與人實際是不相通的,也就是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做具體的事情,愛具體的人,愛生活勝于愛生活的意義,無論人生遭遇什么境況,有一份尊嚴和自主性,不放棄生活的勇氣。
作者盡量沒有刻意渲染舅舅的苦難,發出很多主觀看法,最后說了一段總結的話,大部分是陳述客觀事實,舅舅的現實生活。沒有博同情,而尊重他的選擇及生活。
好在今天下班前看到了熱點,說二舅的殘疾證辦下來了,這真是一個好消息。
個人看法,也許還有不到位或不全面,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留言和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