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是村上春樹關于個人跑步的隨筆集,豆瓣評分8.1分。買這本書只是出于一份好奇,跑步這么枯燥的事情,能有什么好談的呢。看完這本書發現:精彩的其實不是這本書的文字,而是作者跑步和寫作的成長歷程。村上春樹相當于一面鏡子,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從其中看到真實的自己:或平庸或精彩,或妥協或執拗……
? ? ? 村上春樹談跑步,談了什么
? ? ? ? ? ? ? ? ? 跑步
跑步的動機:作者認為“藝術行為,從最初的緣起就含有不健康、反社會(人性的毒素)的要素。要處理不健康的東西,人們必須盡量健康。”剛成為職業小說家的村上春樹,由于從早到晚伏案寫作,出現了體力下降、體重增加的問題,而作者又是打算把小說家作為終身職業的,于是就必須能找到一個可以維持體力、保持體重的方法。而跑步屬于最容易實施一項的體育運動,于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跑步。
跑步的歷程:三十三歲的村上春樹在1982年決定跑步。起步很艱難,最開始只能跑二三十分鐘,并且每次跑都是心臟狂跳,氣喘吁吁,兩腿顫顫巍巍。但是,到1996年時,村上春樹就完成了一場北海道的超級馬拉松(100公里),從清晨一直跑到傍晚,用時11小時42分。在跑步方面,村上春樹可以說跑得相當認真。1982-2005,他持續跑了近二三十年,幾乎每天都堅持慢跑(慢跑標準是每天一小時,平均每天10公里左右),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全程馬拉松。他不是起步很早的人,卻成為走得最遠的一批人,并把跑步這件簡單事情做到了極致,讓跑步一不小心成為了他生命中的一個傳奇。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跑步的經歷,為什么唯獨作者成為一個傳奇呢?因為在跑步中作者有自己的隱喻: 立志提高自己,日日付出努力。重要是今天的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一丁點。受到非難時,也要比平時跑得更遠一些,讓肉體多消耗,旨在認識自己是個軟弱人類,并通過多跑不斷強化肉體。對于村上而言,跑步就好比生命線,不會因為忙就不跑。對于作者,跑步的本質在于:在個人的局限中,可以讓自己更為有效地燃燒,哪怕只是一丁點。因為與其稀里糊涂地活,目標明確、生氣勃勃當然更令人滿意。
村上談跑步,沒有談堅持,只是客觀中肯地陳述了自己跑步的成長歷程,以及參加馬拉松的一些特殊經歷和感悟。跑步對于作者而言無關堅持,主要是合乎性情:“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其次,對于喜歡獨處的作者而言,一天一個小時,這是確保只屬于自己的沉默時間。
? ? ? ? ? ? ? ? ? ? 寫作
決定寫小說是在他三十歲時。當時還在開店的他,日夜忙碌,白天是咖啡館,晚上是酒吧,其間還提供餐飲服務,每天要忙到差不多凌晨三點。店鋪打烊之后,回到家里,獨自坐在廚房餐桌一直寫到昏昏欲睡。或者利用工作間隙,支撐著疲憊的身體,斷斷續續寫上半小時、一小時。
毫無疑問,對于寫小說作者是有天賦的,第一篇小說《且聽風吟》一投稿就獲得了文學雜志的新人獎。此后作者邊開店邊寫小說,又持續了三年。后來出于想要寫出一部氣勢恢宏、內容堅實的小說的渴望,忍痛割愛完全放棄了店鋪的經營。當時店鋪經營開始有起色,開店的收入遠遠高于當小說家的收入,周遭有很多人反對,或者提議轉讓經營權,但是都被作者拒絕了。因為對作者而言,“無論做什么事,一旦去做,非得全力以赴”。
作者總結了小說家最為重要的資質:第一是才華,無才華,再努力也無濟于事;第二是集中力,每天清晨坐在書案前集中工作三四個小時,把集中意識在正在寫的東西上;第三,耐力,每天集中精力寫作,堅持半載,一載乃至兩載……
寫作和跑步對于作者而言是密不可分的,可以發現作者寫小說的方法和對待寫小說的態度與跑步是驚人的相似和一致。“我寫小說的許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著跑步時學到的,是自然地、切身地,以及實際地學到的"。
從村上談跑步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平庸
無論是跑步還是寫作,相比于作者,我開始時間還是很早的,二十出頭就開始有意識地寫作和運動。
跑步也是我個人比較能接受的一項運動,一天能跑個四五公里,最多的時候一天也能跑十多公里;堅持兩個月左右,我也曾瘦過七八斤。但我總是一度堅持、一度放棄,今天進步、明天退步,甚至有相當長的時間會完全放棄跑步。這樣的結果就是:在跑步上,我還是停留在昨天,沒有任何持續性、有效性的成長。
關于寫作,其實從2013年就開始了。大學時(2013年到2015年)算是寫得認真,兩年多的時間差不多寫了20萬多字的隨筆,很多文字放在了“散文在線”這個網上平臺,也收到一些鼓勵:很多文章會被編輯推薦到首頁,有一篇還被美術教育雜志的編輯看中,選作了卷首語,收到了人生第一筆稿費(100元)。但是,從2015下半年一直到2018年末,因為種種借口,這三年只是零星寫了幾篇文章,整個寫作差不多屬于停滯狀態。距離最開始寫作,時間已經過去了六年,理論上個人在寫作上應該可以有個比較大的成長,但是事實是我依舊停留在昨天。
在跑步與寫作上,個人與作者的差距,可見一斑。更可怕的是,自己也拿不出一件事情,能與作者的跑步相提并論。自己今天的平庸完全是情理之中。一個輕易妥協的人,不平庸才是天理難容。
反思一下,關于跑步和寫作,自己雖有過堅持和進步,但還是過于隨性和妥協,完全缺乏自我提升的意識,缺少死磕精神和刻意練習。此外,關于大學時期的寫作,雖有熱情,但是很多處于瞎寫狀態,過多關注自我,而缺少對讀者需求的關注。與作者相比,很明顯自己是才華不足,耐力也不足。
跑步只是一個側面,背后折射的是一個人每天的精神追求。一個有自我提升欲求,有能力、有集中力、有耐力的人,在跑步上能取得長久的成長和進步,在寫作上能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完全是是情理之中一個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心平氣和承認自己平庸,認識到自己的平庸,對于成長而言,僅僅是第一步。如何遠離妥協和放縱,如何從平庸中一點點精進自己,完成每天的成長,才是一個人每天的使命。
從現在起開始,拿出點死磕精神,更精細化地管理自己:每天把精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每天記錄自己的時間,每天管理好自己的注意力。我們不必成為另一個村上春樹,而是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不要忘記點贊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