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地帶,六月份,本地新鮮水果就多起來:橙黃的杏,粉紅的桃,瓤紅的西瓜,黑紅的櫻桃……科技和交通的發(fā)展,在超市,非本地的水果也琳瑯滿目:讓人愛恨交加的榴蓮,發(fā)出誘人香味的芒果,逗人的山竹,渾身皆刺的菠蘿……還有,“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荔枝。
高中時學賈祖璋的課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因為沒有見過實物,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如印在腦中一般,每到六月份,那份情懷就不由自主地生發(fā)出來。所以,六月份再讀了馬伯庸的《長安的荔枝》,也再讀了杜牧的詩《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讀過,只想說:“有人知是荔枝來”,這個“有人”,既是唐玄宗李隆基、貴妃楊玉環(huán),也是荔枝采辦者李善德和相關宮廷人士,還是杜牧、杜甫、馬伯庸和讀者的你我。
一、書到用時方恨少
小說的主人公李善德,明算科出身的從九品下官, 28年來在京城卻無一席之地,終于下定決心要買一處宅子,和妻女幸福地生活,卻要從他處貸款而得。在唐朝,明算科(算學)考試,《九章算術》、《孫子算經》、《周髀算經》等是基本科目,能考中的人都是算術能力非常強大的人。所以,拿到貸款文書,細細讀,李善德就報出一串數字,讓典座尷尬無比:數字上的小花招根本瞞不住他。這時,我想,書到用時方自然成,還是要用功讀書。
李善德趕到嶺南,遍尋荔枝的保鮮方法,向峒人求教,結果眾人皆是搖頭,因為想吃荔枝隨手可摘,誰會研究保存十幾天的法子。這不就是我們的生活日常嗎?因為看似不需要,我當然不會做不時之需的準備。因為生活還過得去,我就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的贈與,休閑地刷刷劇,沉浸在泡沫小視頻中,沒有緊迫感。近幾年新冠疫情其實給我們上了不少課,原來生活不是我們的想象,不做準備的我們在很多事情面前只能無能為力。因此,還是要有點緊迫感,不要在特別的時候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當然,這里的“書”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二、拼死一搏
購置新宅的欣喜被同僚所坑沖洗一空,自認被“荔枝鮮十斤” 提前判了死刑的李善德路遇朋友杜甫,在淚水滾滾中聽他講一個守墳老兵的故事:身臨絕境,退無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說不定還能拼出一點微茫希望。杜甫還把《前出塞》(九首)之二贈與他: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激勵他:“左右都是死局,何不去嶺南走過一趟再定奪?”忠厚循吏的李善德,只得抱著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決心,殫精竭慮。從長安到嶺南,五千多里,他力爭在數字中找出一線生機:交通組合,路線組合、驛馬轉乘、人力費用,船只費用,馬匹草料……本著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的恒心,終于 把“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的荔枝在貴妃誕辰日如期送到。
千古艱難唯做事,一事功成萬頭禿。古人的智慧是底層人生活艱辛的鋪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作家馬伯庸以乾坤大挪移的功夫,巧解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打造了一個故事,看似還原了一段歷史,心思卻在千里之外。
再次感嘆科技的進步,我們可以吃到南美洲的車厘子、挪威的帝王蟹,美國的牛蛙……而不需要虐人無數,卻又幫人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