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聲川,劇場導演。
讀書筆記
創意本身是什么?它是一種很難摸著摸透的能力。
創意甚少,不僅如此,社會中還到處充斥著創意的假象和創意的僵化。就像美術考試中無數相似的圖畫,演講比賽中相似的內容。社會忙著將創意格式化,卻沒有考慮創意是超越格式和既定框架的。太多人在追求著社會既定價值,它是現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創意最大的先天殺手。
創意的兩部,我理解為兩步。是思維的一步,和行動的一步。
創意靈感的產生是一剎那迸出的火花,但是摩擦出靈感的材料,卻是平時各種各樣的信息的積累。所以,愛生活吧,思考生活吧。
創意需要的是新鮮的看法,一種超越習性的看法。每一天、每一剎那都用新鮮的眼睛看世界。
標簽是創意的首要敵人,去除標簽看世界。
我常常遇見一些有創意,但沒有穩定世界觀的人。我曾試圖了解他們對什么感興趣,卻發現這一切都相當的隨機。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只要碰到新的、沒聽過的東西,都有興趣。對我來說,他們沒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觀,那只證明他們喜歡擁抱新事物而已。這喜好反映在他們的創意作品中,創意絕對“新奇”,引人注目,但聯接不到更大或更深的觀點,終究留給觀眾短暫而缺乏深度的印象。
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越旅行,世界會變得越大。任何地方都必須探索,任何經驗都必須嘗試。這聽起來很迷人,現代人甚至十分向往這種生活,讓感官探索的空間越來越大,讓世界成為一個龐大的游樂場。
但更大意味著更難管理。如果經驗沒有法則,很容易就在經驗的茫茫大海中迷航。對生命無限好奇反而是一種用來滿足感官的借口。
不同事物的不同聯結方式可以創造出新穎的創意。看清事物的基礎方法就是“去除標簽”,得到更單純而銳利的視角。是深層的看法,看到事物本身,看到萬物的聯結。
現在很多創意訓練主張培養“另類思考”,但在另類思考的時候,點子其實是很廉價的,因為事物之間的“關系”過于廉價。通過自由聯想,任何事物都可能聯結到其他事物。“腦筋急轉彎”就是利用這種廉價原理,將隨意答案搭配在隨意問題之上。但這不是創意。
創意的作品不但要新穎,也要“合適”,也就是合適于題目本身帶來的一切挑戰。
腦筋急轉彎多數是隨意的點子,沒有合適的問題,也就不需要合理的答案。
沒有合適的問題,創作中任何事物都可以隨意聯結到其他事物,而觀眾也將無從看起。
大部分剛開始從事創意的創意人,通常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結構上。
結構帶來各種不同的煩惱,尋找一個作品的結構,也會造成很多創意人的創意瓶頸,作家呆坐在稿紙面前,并不表示他不知道要說什么,更可能是他知道要說什么,但是先后順序兜不起來。這可能因為內在的材料太復雜,各種劇情線索四處亂竄,各種角色、對話在心中到處亂跑。在心中這一切都合理,就是寫不出來。接下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就是當內在的海滄一顯現于外在時,創意人反而嚇一跳,看到原來內在的東西這么不完整,或者這么幼稚,于是停止了這個創意計劃。這種情況下,當初為什么寫不下來,其實是因為最原始的創意構想不夠完整。
練習,不斷地練習。
有時候找不到答案是因為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的創意構想設限。創意的自由并非無限的自由。我們要學會設定邊線,把構想限制在一個固定范圍之內,這樣才會得到創意的自由。邊界設定的技巧,還是跟作品的本質、它的內在需求有絕對關系。
要學會看事物如何成立,必須看到事物的結構;
要學會看到結構,必須先學會看到事物的完整性;
要學會看到事物的完整性,必須先學會看到事物的需求;
要學會看到事物的需求,必須看到創意作品核心的精華;
是作品的內在精華化成外在的結構;
結構是外在的支架,但他是根據內在的需求成立的,結構是需求的外延,需求是結構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