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考分數出來的那一天開始,我跟今年的考生一樣,為報什么專業、報什么學校,忙得焦頭爛額。大多是受親朋好友之托,有朋友的表弟、同學的外甥、親戚的女兒、老鄉的哥們的兒子,總之都是和身邊的親朋好友有關聯的,想到這些年輕人在人生的重大抉擇時對我寄予厚望,我有點心有余悸,唯恐因為自身的知識和信息的局限而誤導他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既然他們伸手求助,我寧可相信這是一份托付和信任,不敢有絲毫的怠慢。
即便是上周出差開會的時候,也隨身背著電腦,白天開會,晚上伏案深夜查資料找信息。忙活了這么多天,有一點小心得和考生共勉。
1、大城市弱學校還是小城市強學校?
很多考生和家長過分夸大“你所在的城市和你的未來與發展相關”,一窩蜂地往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擠。固然,這些一線城市有著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優勢—機會多、信息多、見識多。但這些城市凡是稍微能看上眼的二本高校,往往它錄取的分數線都要高于你所在省份的一本線。因此,如果你的成績在一本線以下,哪怕再向往大都市的繁華,也只能屈就讀個很亂的二本甚至三本。與其這樣,還不如在一線城市的外圍區域或你所在的省份選擇一個好點的二本。畢竟,高考是人生中一個特定階段的選擇,以后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讓你翻盤的機會,比如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等等。
2、稍弱的二本學校還是稍強的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
隨著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很多高校都有與國外合作辦學的專業。合作辦學的方式大概有這么幾種:
一是專業課程的合作,比如某校與英國的高校合辦人力資源專業。從高年級開始每學期英方的學校會派本土高校的教師來中國合作院校教授一門或兩門課程,學生通過了英方高校的課程考核,會獲得英方高校的畢業證書,同時通過中方高校的課程考核和畢業論文要求,會獲得中方高校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二是課程+學位的合作辦學。比如國內某高校和加拿大的某高校合辦金融學專業。每學期加方的高校會派本土高校的教師來中方合作院校教授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全英文教學,一般會占到每學期課程的1/3甚至1/2。學生通過了加方高校的課程考核和畢業論文要求,會獲得加方高校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同時通過中方高校的課程考核和畢業論文要求,會獲得中方高校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三是課程+學位+留學的合作辦學。這種合作辦學上式與前述的兩種方式不同的是,在課程+學位合作辦學的基礎上,加了留學這一項。多數學校采取的是3+1或2+2的培養模式。3+1或2+2就是前三年或前兩年是中方和外方高校合作教授課程,從第四年或第三年開始由合作辦學的外方高校提供全外文的課程。學生可以選擇在國內的高校就讀,也可以選擇到合作辦學的外方高校就讀。如果是外方的高校就讀,畢業后直接申請外方高校的研究生會比較容易。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就讀,只要達到畢業要求的,都能獲得中方和外方兩所學校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一般是的會計、金融、人力資源等商科專業,因為這種專業市場前景相對較好。學費較為昂貴,合作教授課程的學年學費1.5—3萬,全外文教學的學年學費按照外方合作院校在國外的收費標準計算。
所以說,如果你的經濟條件可以支撐合作辦學的學費,分數又沒有達到你想報考的學校非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要求,你不妨考慮一下這個學校的合作辦學專業。一般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錄取分數低于非合作辦學專業10-30分,具體要看專業的冷熱程度和考生的報考情況。這樣,你就能在分數不達標的情況下,選擇一個稍強一點的大學。
3、壓根不喜歡的專業或學校可以放在最后嗎?
平行志愿的前提下,考生的選擇真的很多。一本可以填6個,二本可以填9個。很多時候,選擇太多也未必是好事,會讓人眼花繚亂,出現選擇性困境。對于報考,結合你的成績、城市、專業、個人期望等因素,權衡起來,能選出四、五個滿意的學校已經很不錯了。其他的志愿要么是高于自己的分數,要么是你根本不想選的學校。對于壓根不喜歡或不想報的學校個人認為還是不要報,萬一運氣不佳,前面報的都沒上,恰恰淪落到一個不喜歡的志愿,到那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總之,你所填報的學校不一定非常喜歡,但是一定要能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報的志愿里面可以有你心儀已久的、鉚足勁往上沖的學校,也一定要有志在必得能考得上的學校,這樣你既能沖勁十足,又能穩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