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與前兩篇文章,各自獨立成篇,由于主人公相同,也是三部曲。今天要說史上首個“牽紅線”盲選老婆的帥哥:郭元振,以及由他引起的一段人間傳奇。
郭元振原本是個文科生,十六歲的時候,在當時的太學(唐代國立最高學府之一)讀書。太學生的名額總共才五百人,比清華、北大稀罕多了。
郭家出了這么個天之驕子,當然會不遺余力地支持。為了讓他心無旁騖地讀書,不必勞心于金錢俗務,派家仆送錢四十萬。雖然是官宦人家,這也不算一筆小錢了。
好大一堆錢啊,正忙著搬運收藏,聽到有人敲門。
開了門,卻見一人,身穿重孝、臉帶戚容,對著郭元振行禮道:“我家不幸,五代親人分別在各地去世,棺柩寄存于天南地北,迄今尚未葉落歸根。我現在想要歸葬親人,卻沒有資費。聽說您家里捎錢來,不知可否接濟我成就大事?”
郭元振沒有大喝一聲:“叉將出去!”而是定睛看著他,凝思片刻,隨即喚來家仆,把所有的錢都交出去,一文不留。
這人用車載了錢,深施一禮,告辭而去。自始至終,郭元振甚至沒有打聽對方的姓名,當然,也沒寫借據。
身邊的同學見了這一幕,不勝駭異,有的忍不住嘲笑他錢多人傻。
郭元振怡然自得地回答:“助人成事,有什么可笑。”
仗義疏財一時爽,不會一直爽。這一年,郭元振生活得很窘困,以致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又過了一年,郭元振一鳴驚人,考取進士。接著吏部復試高等,順利出仕,遠赴四川通泉(今射洪)當了縣尉。
也許是成名太早、走得太急,還不夠懂事,頭角崢嶸的十八歲縣尉,任俠負氣、狂放不羈。為了繼續仗義疏財的偉業,他竟敢盜鑄錢幣、掠賣人口!
錢嘩嘩地流進來,又嘩嘩地流出去,這個唐朝“及時雨”出手豪闊、結交天下同道。身為官員,卻行草莽之事,升遷是不用想了,而居然也沒丟官罷職。原地踏步,一晃就是二十三年。
他的事跡傳到了掌權的武則天耳中。則天皇帝縱然千古宮斗第一名,也被這個膽大妄為的小小縣尉驚到了,把他召到京城,看看是該重用、還是下油鍋。
這一看,從白天到黑夜。武則天聽其言、閱其文,深感人才難得,帝國正需要這樣的文武全才。別回四川那個小地方了,要給你更大的舞臺!
從此郭元振壯志凌云,一吐胸中悶氣。先出使青藏高原,與贊普(吐蕃王)當面折沖,有理有節,不辱使命。實地了解情況回到朝廷,獻上離間計,武則天欣然采納。吐蕃果然中計,君臣相互猜疑,最終大將被殺。
武則天知人善任,派遣這個智勇兼備的文科生出任武將,鎮守西陲。在那里,郭元振對內發展生產,對外安撫控御。幾年后,文治武功卓有成就,境內生民感悅,域外異族敬畏。
郭元振威震番漢,安定一方。武則天去世后,他被召回朝廷任職。聽到這個消息,異族酋長用刀割破臉,哭著送行。回京路上,他的儀仗所至,軍民舉著酒漿爭相迎送。
少年進士,終成一代名將。郭元振封公拜相,天下景仰。
唐玄宗登基,風云突變。皇帝在驪山下講武閱兵,借口郭元振妨礙軍容,竟然要斬殺他。經大臣求情,改為奪職流放。究其實質,郭元振有功于國家、有功于太上皇,卻無恩于唐玄宗。一朝天子一朝臣,唐玄宗急于剝奪郭元振的宰相大位,以便重組中樞。但是采用這樣激烈的手段處置功臣,唐玄宗可謂天性涼薄,令人齒冷。
郭元振郁郁不得志,在出京途中病故。
后人沒有忘記這位華夏功臣。有唐一朝,好幾個皇帝追封功臣的時候,都把他列入名單。甚至到了宋朝,為古代七十二名將立廟,郭元振赫然位列其中!
生前落寞,身后尊榮,歷史會永遠記住他。
郭元振久鎮邊陲,有一次遵旨回朝,因為沒在京城購房,寄居于友人家中。
入朝的時候,有人趕到他的馬前,呈上一封信。郭元振拆開信件,見是一張禮單,上面列著禮物數字,卻無落款。郭元振抬頭看時,來人已經飄然遠去。一旁的樹下,有騾馬二十余匹、帛三千匹。
郭元振呵呵笑道:“莫不是在太學的時候,那個來借款葬親的人嗎?”就用這些財物買了房子。
惟其在雄邁的朝代,才會有如此雄邁的豪杰。?
郭元振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但他的一個后輩,也有值得大書特書的故事,我們繼續往下說。
郭仲翔,是郭元振堂弟的獨生子。自幼才學過人,郭元振對他很欣賞。
云南姚州(今姚安縣)一帶的蠻族作亂,朝廷派大將李蒙率兵征討。時任宰相的郭元振把郭仲翔托付給李蒙,讓這個堂侄隨軍出征,到戰場上去殺賊立功。
李蒙發現這個年輕人頗有才干,便委任他做了判官,幫著料理軍務。
郭仲翔是河北魏州(今大名縣)人,他有個同鄉,名叫吳保安,在四川遂州擔任縣尉的職務,任期已滿,正要籌劃下一步去向。
吳保安聽說有個同鄉隨軍到了姚州,便寫信給素未謀面的郭仲翔,請他引薦自己到部隊里任職。
在古代,同族、同窗、同鄉、科舉同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情紐帶,通常應該彼此提攜。所以郭仲翔一口答應,向李蒙大力推薦,李蒙也答應任用吳保安為掌書記。
就在吳保安趕往姚州的同時,戰斗打響了。
唐軍與敵人交戰,旗開得勝。大軍奮勇追擊,深入敵后,不料中了埋伏,全軍覆沒。李蒙戰死,郭仲翔被俘虜。
蠻人貪圖漢人的財物,命令俘虜們設法聯系家中或親朋好友,拿東西來贖人。普通士兵每人需三十匹絹,郭仲翔是宰相親屬,敵人索價一千匹。
于是郭仲翔捎信給吳保安,請他去找郭元振,支付一千匹絹來贖自己。
這個請求不過分,然而吳保安辦不到:郭元振已經去世了!
吳保安彷徨無計。想到自己曾經貿然請托,這個年輕人一諾無辭。郭元振為國效勞,凄涼以終,子侄眼看都保不住。
好吧,既然你郭仲翔信任我,這副擔子,我來挑!
吳保安決定以一己之力贖回身陷蠻夷之地的朋友。他變賣全部家產,才得到兩百匹絹,遠遠不夠。
已經下了決心,天大的困難都必須克服。吳保安南下來到四川巂州(巂讀如西),開始在那里做買賣,同時省吃儉用,目標是積攢一千匹絹。
一晃十年過去了,吳保安攢到了將近七百匹絹,還遠未成功。
這十年里,他從未動搖初衷。我們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撐著這個曾經的官員,在異地默默做著小買賣,只為了報答一個對自己幫忙未果的朋友。人生有幾個十年!
或許,他常常想到的是,在云南,有個水深火熱中的年輕人,每天翹首以盼,焦急等待著自己前去解救吧。
對于一個燃燒生命都在所不惜的人,哪里還顧得上別的?吳保安曾是遂州的縣尉,妻兒還在那里。為了贖回郭仲翔,他獨自一人在巂州打拼。每當做買賣有一點收入,哪怕是一尺布、一斗米,都要積攢起來。家里卻失去他的音信,得不到他的照顧。
妻子的生計日漸艱難,實在撐不下去了,帶著兒子南下去找丈夫。
半路上,盤纏都花光了,可是離巂州還遠。吳妻苦從中來,在道旁哭泣不已。見到這一幕,路人都不禁為之惻然。
所幸天降貴人,姚州都督楊安居路過這里,詢問了原委,嗟嘆不已。他慷慨解囊,贈送了幾千文錢,并安排車馬送母子倆去巂州。
楊安居以前在郭元振手下任職,懷念老上司,同時被吳保安的義舉深深感動,也想出力營救郭仲翔。
楊安居把吳保安召來姚州,握著他的手說:“我常常讀古人的書,向往古人的仁義,沒想到現在親眼看到您的古道熱腸。您急朋友之難,甚至到了拋妻棄子的地步!我剛到這里,沒有帶足夠的錢物,但可以從公庫里借出四百匹絹,交給您去辦事,我自會逐步償還所借的絹。”
吳保安大喜,取了絹交給蠻族的聯系人,讓對方前去贖領。過了二百多天,劫后余生的郭仲翔終于回到姚州,曾經意氣風發的宰相子侄,如今衣衫襤褸、憔悴不堪,幾乎不似人形。
這十來年,郭仲翔充當蠻族的奴隸,食不果腹,還要挨打、干重活,并被反復轉賣。逃跑兩次,都被抓回去。現在終于重見天日。
直到這個時候,郭仲翔與吳保安才初次見面,二人大哭一場!
楊安居感佩不已,不遺余力地幫助他們重新開始生活。
過后,吳保安被任命為四川眉州的彭山縣丞。郭仲翔先在楊安居手下做了一段時間的縣尉,后來輾轉升遷到河北、山西一帶任職,直至母親去世。
郭仲翔回鄉安葬了母親。守喪期滿后,郭仲翔長嘆道:“幸虧吳公把我從死地里救出來,我才能擔任官職,奉養母親。現在親人去世,是時候去報恩了。”
他趕去尋找恩公。到了四川,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殘酷的噩耗:吳保安夫婦都已經不幸去世,棺柩寄存在當地的廟里,不能歸葬家鄉!
郭仲翔臨風痛哭。
他換上粗麻布喪服,拄著喪杖,脫去鞋子光著腳,一路哭聲不絕,趕到了彭山縣。
在彭山,先設酒菜祭奠。然后取出吳保安的遺骨,在每一骨節上,仔仔細細地用墨筆標上數字(以免重新安葬時放錯位置),然后裝入行囊。又把吳妻的遺骨也取出來,用墨筆標記后放進竹籠。
郭仲翔背負吳保安夫婦的遺骨,依舊光著腳,從四川徒步幾千里,回到了家鄉河北魏州。
他用盡家財厚葬吳保安夫婦,豎起石碑,記錄逝者的功德,然后在墓旁搭了一間茅屋,守孝三年。
吳保安的兒子,被郭仲翔接到身邊,當作親弟弟養育。
郭仲翔后來又去山西做官,帶著吳保安的兒子一起赴任。撫養這個孩子成人后,為他張羅娶妻成家,照顧備至。
唐玄宗天寶十二年,郭仲翔親赴京城,懇求朝廷把自己的官位讓給吳保安的兒子。
這就是以德報德。縱然陰陽兩隔,到底恩義兩全。
郭元振對于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不吝巨資、施以援手;吳保安看重一個托付勝于自己的十年光陰,辛苦經營、舍家全義;郭仲翔千里負骨并且撫養遺孤,知恩圖報、不負亡友。還有那個還錢的無名氏、熱心的楊安居,也都有君子之風。這些仁人義士的千秋節義,點亮了世間,讓不會輕易被感動的我們看到,生活除了爭先恐后的匆匆前行,也有不計得失的仗義扶持。
來一趟世間,全一場恩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