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上小學的時候,你學會了騎自行車。于是,家里那輛淡藍色自行車成了你最親密的伙伴。它忠誠又頑強,即使只剩下一個車架和兩個車輪,沒有剎車,沒有支架,沒有擋泥板,依然陪伴著你。你還特喜歡這樣。要減速,你就用鞋底在地上磨;要停車,你就用腳當支架。你覺得這樣的車自有一種簡單美。它是斷舍離,正如你現在的生活。
后來上了初中,你媽給你買了輛新車。它有茄子一樣的紫色,車架和龍頭優雅地彎曲著,勾勒出妙齡少女身材般的曲線。騎著它,你會不由自主伸直手臂,挺起胸膛,保持優美的姿態。顯然,它是專為你媽定制的女士自行車。好在那時的你純潔如那時的天空,沒有因為貼在它身上的標簽,而覺得自己的男子漢氣概受損。你每天高高興興騎著它上學,腳踩風火輪,在漂移青春。
若干年以后,面對懸浮于頭頂的空氣,你會回想起那時的純潔,不管是天空,還是思想。
時針轉向大學。你淘了一輛二手自行車,周末的時候便騎著它去學校周邊游蕩。此二手車名副其實,變速器懂事地壞掉了,騎不快也騎不遠。有一次,你想繞后官湖一周,結果第二天起床,雙腿都快站不直了。
工作之后,你買了輛質量較好的山地車。遇上休息,就騎著它在武漢市閑逛。反正是沒去過的地方,就想過去看一下。然而,有一次你騎到西班牙風情街去,把車停在路邊。那條路兩旁停著很多自行車。一小時后回來,車已經消失不見了。你沿著那條路來回找了幾遍,希望自己記錯了停車的位置。后來你希望自己是位外國貴賓,這樣要不了多久,就能把車找回來。
西班牙風情街上,年輕的男女來來往往,沒有人注意到你。你想了一下,距離你買下那輛車,僅僅過去三個月。
你哥知道后,又買了輛車放在家里。你回家休息時,就會騎著它出門溜達。你騎著它去看你上過的小學,走過的路,新建的旅游景點······政府新修了很多公路,你就沿著路騎,看它通往哪里。
一次你騎到梁子湖,本想沿著地圖所示穿湖而過,結果工人正在修理堤壩。茫茫的梁子湖一眼望不到盡頭。湖面上有幾葉扁舟,孤獨地漂泊著。你佇立良久,決定要去真正的遠方。
來北京后,你買了輛小輪單速車,配上密碼鎖。此時,共享單車如同冬眠醒來的螞蟻,紛紛出洞,潮水般涌進大街小巷。你騎著你的小輪車,來回于宿舍和地鐵站。北京很大,你的輪子很小。北京離武漢很遠,你的小輪車到不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文化也能養一方人。你見過一個例子,大意是:在中國傳統愛情故事里,男人往往是苦逼兮兮、文靜內斂、書呆子的形象,反而更能獲得女人芳心,比如董永、牛郎、寧采臣之類。而在美國則是反過來的。比如超級英雄里的鋼鐵俠、蜘蛛俠,都是老子牛逼,老子英雄救美,抱得美人歸。于是,直到現在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思想上還會有這種差異。
騎車也是一種文化,影響著你的思想和行為。自行車是你雙腳的延伸,暗示你可以走得再遠一些。坐在滾滾向前的車輪上,你就像一陣風。道路在你眼前鋪開,仿佛是在告訴你:去吧,前面還有路,通向未知的遠方。
北京,是遠方。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