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羅振宇老師的2022年跨年演講,真的可以說是收獲頗豐。
演講的第一個部分主題是創新,創新一直以來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常被提到的一個主題。羅老師這次也可謂是用一個創新式的觀點在講“創新”這個主題。第一個故事開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一個學歷只有高中畢業的父親為了救他的孩子,小小的雜物間是他的實驗室,承載著整個家的希望。在世界的角落,他用一個父親的毅力詮釋了精衛填海的信念,滴水穿石的韌性,愚公移山的執著。“行就行,不行還能怎么辦?”是啊,不行還能怎么辦,沒有退路可言,擺在他面前的,是自己至親骨肉的生死。
唯有一直向前,這樣的信念放在我們今天的任何一個創新工作中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不給自己留退路,才是給自己創造出路的最好方法。所以很多人問,創新真的靠的是腦子靠的是技巧嗎?當然,有這些成分在里面,但是羅老師的演講又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認知,創新歸根到底還是要有一種信念的支撐,那種和困難死磕到底的精神,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那種埋頭向前的精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是創新的根基。
我還很喜歡羅老師演講中引用的這句話“處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管住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途徑常常在于你如何解決別人的問題。”這就是一種創新型的思維,也就是我們說的“拆掉思維里的墻”,我們的解決某一個問題常常就著問題解決問題,愚公移山,雖然為后世稱頌,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也常常會打動很多在努力之路上的人,最終也感動了神仙。但是,真正的生活并不是每天都有奇跡,每天只盯著眼前的山,就想不到在山的那邊是什么,沒有開闊的思維和眼界,那在山的那邊就依然是山,這也是愚公這個外號的由來,縱使他執著如一,他終究是個愚人。
那如果我們拆掉思維里的那堵墻,看到了墻對面的世界,我們就會知道什么叫站在一個對立面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不再是你去仰望山,而是你站在山的高度審視腳下那個渺小的自己,那就不再是愚公移山,而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的靈活思維角度。
正如羅老師演講中寫道的愿景物業公司,當自己面臨如何低價解決小區保潔問題時,不是在考慮如何降低自己的成本,而是反過來替別人著想,小區保潔工作迎合了哪些人的需求。所以說,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的企業是沒有大格局、大發展的。試想,愿景公司只想著如何降低保潔工資,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對于普通保潔來說,實際上其利益是被侵害了,他們憑什么要在自己的工資都達不到應有標準的情況下來幫你產生收益呢?
這個故事也讓我想到經濟學中的一個類似的創新性思維“永遠考慮對方利益”。假如你進入一個攝影論壇,想咨詢5000元以下買什么單反比較好,可你的消息發出去很快石沉大海,整個論壇的攝影大神沒有人愿意來回答;但是假如你換一個問法“恕我直言,5000塊以下的單反不配叫單反,我不是針對某一款,我是說所有的,都是垃圾。”,那很快跟帖就會爆掉,一堆人跳出來拿具體的數據教育你,“懂不懂啊?不懂就不要瞎說,哥今天就來告訴你什么叫入門單反中的王者。”信息詳實,論據充分,你仔細讀了一遍終于知道買哪款了。
好,同樣一件事情,僅僅是換了個問法,為什么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對方的收獲完全不同,凡事都要考慮交換,對方付出了什么,他能得到什么,直接問為什么沒人理?因為這是純索取,你是得到了答案,但是對方利益沒有任何收獲,卻要花時間為你解答,事實上其是有損失的,站在他們的角度,利他,就會動力不足。這就是愿景公司想花500元請職業保潔不現實的原因。
那第二種問法就不一樣,它是利己的,我為什么要回答,因為我要證明我比你牛,我比你懂,我要讓自己的虛榮心得到滿足。所以這對于回答者來說是一種純利己的情緒價值,你只要稍微示弱一下,他的收獲感就能爆棚。所以想解決動力問題就要先解決對方的利益。
德魯克曾說過“所謂創新,就是賦予資源創造財富的新能力的行為。” 愿景公司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實際上那些退休的大爺大媽就是一個很合適的資源,那如何讓這些資源創造財富呢?就是我們說的,先解決了他們的問題,面子問題、管理問題、責任心問題、成就感問題,這些他們的問題已解決,是不是他們就愿意來給自己解決問題啦?或者說在解決他們問題的同時,是不是自己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啦?這就是一種思維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