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銀行生不逢時,剛上市就攤上新冠病毒股災而跌破發行價,市場走出了“綠鞋”形狀的日線。因其規模小依附于中國郵儲集團展業還要交過路過橋費(會計科目:儲蓄代理費及其他),收益能力比其他商業銀行低了不少。市場中關注他的人不超過30萬。
就在2020年7月中國人壽帶動銀行股發動夏季攻勢后,郵儲銀行開始轉跌回升(注意注意注意,在最低位李錄沒有抄底),待9月郵儲銀行的股價慢慢反轉后,喜馬拉雅基金突然殺入郵儲銀行港股,沒多久還意猶未盡加了倉了(占郵儲銀行股份5.9%)。這說明李錄并不是無心插柳,而是確信他的交易了。
買入銀行股,一般人會認為李錄會選擇市場中的頭牌招行、興業、平安之名流,就是國有四大行也應該去看看建行農行。郵儲無人問津之輩被李錄臨幸另人驚詫。李錄為什么看上了郵儲銀行呢?
我能看到的李錄能夠看到,李錄能看到的,我不一定能看到。我曾經在建行(當前有營運優勢)和農行(未來有政策優勢)之間糾結許久,在李錄那里根本不是問題。表面上看是認知盲點導致,實際上是認知結構和背后邏輯的差異。皮之不存,毛之安附——結構和邏輯要是有缺陷,糾結那個有缺陷的結果又有啥用呢(并不代表買入建行和農行就是錯)?我看不懂李錄,認知能力的差異不禁背脊發涼,逼迫我發奮讀他的新書《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如果非要找到李錄的交易動機,以我目前的認知能力只想到以下幾點:
1.只要習近平當政一天,中國的扶貧政策就不會退出只會加強,美麗中國振興鄉村將會是長期國策(這應該更利于農行);
2.在全球市場中,恒生指數偏低,郵儲銀行H又是香港市場中為數不多的市凈率低于1的新股,有充分的安全邊際。李錄買郵儲銀行有點2002年買比亞迪港股的意思。
3.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引擎在消費增長,而消費增長的供給側在中小微企業,而郵儲銀行主打零售銀行,服務廣大城鄉中小微企業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一致。相比一二線核心城市的存款成本,城鄉存款成本低,預期還會持續低。郵儲銀行很有中國特色的代理模式可能會隨著銀行業務的壯大而終結。如果該假設成立,那么郵儲銀行支付給中國郵儲集團的“過路過橋費”(會計科目:儲蓄代理費及其他)可能會成為對賭協議,達到條件后則不再支付。當然,這兩者的利益是魚和熊掌的關系(二選一)。要是沒有滲透到鄉間小路間的郵政網點,哪里來的低成本的零售存款(農行零售存款成本1.69%已經很不錯了)?
4.郵儲銀行的資產質量明顯高,不良貸款率低,資產基本面最好。(但是相比農行,營運規模小不少,這點資產優勢有啥用呢?)
以下是基于2019年年報歸納的國有六大行指標比較表,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