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始于覺察,終于習慣。習慣成自然。
昨晚媽媽有些感冒頭暈渾身酸疼,狗哥幫忙看妹妹,爸爸7點多到家忙活著做飯。俺迷迷糊糊睡著了,好似中間妹妹哭著讓媽媽“媽媽抱,走”,頭暈的有些煩,實在力不從心,最后坐著抱著寶兒,想著寶兒讓媽媽抱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慢慢的靜下心來,寶兒也安靜了。情緒是可以傳染的,且速度快。謹記。
狗哥做完作業復習英語數學。“媽媽,明天早一點叫我”“你的早是幾點?”“比昨天早一點兒”“昨天是六點十五”“那就六點”就這樣約定了明早的起床時間。最近狗哥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覺醒。這新買的鬧鐘作用需要發揮一下,回頭研究研究。
早上迷迷糊糊聽到爺倆兒在忙活,狗哥到我們臥室打了個招呼,“抱歉,兒子,忘了叫你起床了”“沒事,我自己起來了。”
起床后問孩兒他爹兒子吃飯了嗎,“也不知道他幾點起來的,自己煮的面條,說不好吃”。我心里既驚訝又疑惑,“這孩子幾點起的,之前煮面條很厲害在我吃來很是美味啊,居然不好吃?這睡醒了嗎?”看到餐桌上還有一碗,拿了筷子坐下來想看看到底有多難吃,有荷包蛋,還蔥花爆鍋了,除了略微咸了一點兒,其他都好。兒子煮面大都是把雞蛋打散成花,而且從荷包蛋的完整程度和火候來看,也不太像兒子的手藝。(有點兒福爾摩斯的潛質昂,嘿嘿嘿)“這面是你煮的?”問孩兒他爹,得到了確認。“兒子自己煮了一碗吃了。”挺好。
妹妹起床后自己玩耍。爸爸在哥哥房間整理,小姑娘一手拿了一頂帽子,“哥哥帽帽,我帽帽不見了”。然后到我們房間去找,回客廳時尿褲子了,“你在哪里尿的?”爸爸問。“這兒。”站在哥哥房間的猴妹說。“我覺得應該不是在哥哥房間”在吃面的我回了孩兒他爹一句,“媽媽不道”猴妹接話(我的天來,我相信爸爸也被驚到了,用吃驚的眼神兒看了我一眼。這是什么思維?妹妹現在能夠如此表達了?誰能告訴我這是邏輯思維么?)。“媽媽不知道?”奶奶被妹妹的話逗得笑著說,“不要奶奶”妹妹應該是感受到了奶奶的話外音兒,不開心了。奶奶在客廳,妹妹在哥哥臥室,不一個空間,妹妹感受到了奶奶話里的“笑話”之意。孩子的感知覺系統靈敏的如雷達一樣。有時候說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說,是誰在說。
爸爸還是循著腳印找到了“作案現場”,然后收拾起來。
奶奶帶著妹妹找她自己的帽帽去了。
俺把妹妹的衣服放進她的小洗衣機,然后想也沒想的按下電源鍵開始鍵走了。被沖拖把的孩兒他爹看在眼里“低水位就行,你放洗衣液了嗎?”,孩兒他爹邊說邊重新調整了水位,放了洗衣液。我迷糊的想“放洗衣液?不是有嗎?”走出洗手間才調過彎兒來“進水是自動的,洗衣液需要自己放”。本來覺得自己看著一早上都在忙活的孩兒他爹有些不好意思,想“表現”一下,唉……原諒我吧,正迷糊著。需要調水位,放洗衣液。記下了。現在想想好似是自己沒有真心想做這件事情(一萬個閉嘴滴表情)。
(為了便于觀察記錄,調整記錄時間跨度,每晚和第二天早上為一天。)
多做少說用心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