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先生 2020.2.20 版權所有
孔子所推行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仁”。仁字在論語(正文不含篇名)之中出現多次,共有108次,“君子”出現107次,“道”字出現89次,“禮”字74次,“學”字出現65次,“德”字出現40次。所以在論語中,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并在不同上下文之中有不同的含義。我們先來整理歸納一下“仁”。
我用電腦工具,把《論語》中包括“仁”的句子過濾出來。每一行前面的標號是其在論語的第幾篇第幾節。其中第四篇的篇名是“里仁”,是取第四篇第一節的句首兩字。排除篇名,一共有59節的正文里出現了“仁”字,共出現108次。由于有些句子在論語中本來就是重復出現的,可能是由孔子的不同弟子整理論語,然后匯總之時沒有去除重復的句子,也有可能是為了強調該句。“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在第一篇和第十七篇重復出現。現把這些內容列于此,大家不愿細看的可以直接跳過去,放在這里以便后面討論分析: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19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馀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7.6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7.15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4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8.10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9.1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12.20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3.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3.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14.1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4.16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14.17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15.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15.35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15.36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17.1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17.6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7.8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7.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18.1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15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
20.1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 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20.2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好了,我們開始分類分析,如果想仔細研究所有句子具體含義的同學可以找一本帶白話解釋的論語自己看看,現在讀書App上好找,如果不想看,也不妨礙繼續閱讀刺猬先生的研究成果。
論語中包含仁字的,一共58節,有很多節包含多個仁字,我們為了找到孔子的仁的含義,把這些小節分一下類,先看看哪些可以先暫時不研究。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至少有三種情況雖然提到仁,但我們可以先暫時不研究:
1、從上下文來看,雖提到仁字,并沒有對“仁”本身有直接闡述或者本節內容和“仁”的關系不大,共26節:
? ? 1.6、3.3、4.3、4.4、4.7、5.5、5.8、5.19、6.26、7.6、7.15、7.34、8.2、8.10、9.1、12.20、13.12、14.1、14.6、15.10、15.33、15.35、17.1、17.8、17.21、20.2
2,(孔子的)弟子的話中提到仁,并且不是在和孔子進行對話時提到的,這些可以認為是弟子單獨的觀點,并沒有孔子在當場確認,我們可以先研究孔子所說,這些弟子的闡述以后再研究(共6節):
? ? 1.2(有子)、8.7(曾子)、12.24(曾子)、19.6(子夏)、19.15(子游)、19.16(曾子)
3,引用古文或其它書籍的句子時,其中出現了“仁”,只有1節:20.1,也先暫且不論。
4,孔子提到仁,但是在對一個歷史事件的評價中,由于時代久遠,我們現代人可能不了解當時的情況,包括政治環境和當時人的價值觀等,這些現代人理解起來可能有點隔靴搔癢的意思,一共有3節,也先暫且放下:
? 14.16、14.17、18.1
暫時去掉上述4類36節,余22節:
1.3、4.1、4.2、4.5、4.6、6.7、6.22、6.23、6.30、7.30、9.29、12.1、12.2、12.3、12.22、13.19、13.27、14.4、14.28、15.9、15.36、17.6
這22節里,我們看到,有些是說仁,有些是說仁人。說仁人的時候,基本說一個人的行為,我們把仁人的行為特征列出來,看仁人有哪些行為特征,共14節如下: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此句為否定式,也就是說不能巧言令色。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否定之否定句式,就是肯定仁者的行為特征)
6.22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12.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2.2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2.3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13.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13.27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5.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36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這句先暫放這里不表,其實含義非常深刻)
17.6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好了,我把“仁”的行為特征畫一個圖出來,讓大家一目了然:
仁者的行為特征我們先放在這里,留做后文引用。
余8節,其中有3節帶“者”字但我覺得不是指仁人行為的: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這三句其中的者字可能有兩種解釋,一、者是指人,那么這句就是在說仁人的特征。二、者是“者也”句式的者,或表示停頓,如果這種解釋,這句就是在描述“仁”、“知(智)”和“勇”的特征,并不是說仁人的行為。我取后者,因為仁、智和勇不一定的三個獨立的人,一個人也可以是仁智勇同時具備的,所以把仁者、智者、勇者分開說有些故意制造對立的感覺,而“仁”、“智”、“勇”可以是人心的三種特性,當表示這個意思的時候放在一起比較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所以這3節,可以認為是孔子對“仁”的直接描述:不憂、靜、壽、樂山。至少不憂和靜我們是基本能了解其意思的。壽和樂山,暫且不明白。
之后,我們看剩下的5節:
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5 子曰:“(前略)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4.6 子曰:“(前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馀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7.30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這5節的內容比較難懂,下一篇刺猬先生帶大家探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