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成長”類書籍的時候,我常常會思索,到底哪一個部分,最是吸引我們。如果我們只是閱讀了一些“成功”的故事,卻對“成長”沒有什么概念的話,我想,這個故事,也應該是不完整的。
1.
所有的成長突破背后,都有一段黑暗寂靜的歲月,正是那段無人知曉的艱難,成為了絕地反擊的燃料。
對于那些曾經把我們打倒的惡魔,我們要好好去觀察。只有把我們的恐懼、憂傷、焦慮看透,我們才能不再被它們所左右,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
《破碎重生》這本書很真誠,它之所以沒有被歸類為心靈雞湯的原因正在于此。
就像作者引用的一段話:
我們這趟冒險必不孤獨,因為在我們之前,歷代的英雄都已經走過。迷宮完全解開了,我們只需跟著英雄之路的線索,然后,在我們認為會找到令人厭惡的事物之處,我們將找到自我;在我們認為會“殺死”他人之處,我們將“殺死”自己;在我們認為向外旅行之處,我們會進入自己存在的中心;而在我們認為自己是獨自一人之處,我們會與全世界在一起。
這段話,是20世紀偉大的神話學家約瑟夫·坎伯所說。
2.
這和我們覺醒學院的成長理念,幾乎完全一致。我們所有的課程,都是在引導學員,做向內探索的工作。這個旅程并不孤獨,因為,已經有療愈師親身實踐過。羅布老師站在解脫的一端,等待著更多的伙伴也能覺醒突破。在實踐成長中的療愈師,也都越來越有經驗,他們的療愈力也在不斷地擴散。更多的愛和能量得以顯化。
那些過往的傷痛,應該是我們最為討厭的東西了。過往的半生,我們盡力回避,而今我們主動迎擊。本以為會再次深陷情緒的漩渦,可是,情緒梳理,它通過對話的形式,把所有的苦澀都轉化成了內在成長的養料。
我們通過向內的對話,不斷地實現自我突破。每突破一層自我限制,我們就更多了一點自我認知。這就是尋回自己的旅程。而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傷害別人,我們只是大力梳理自己,終究,我們與自己內在的風暴和解,外在的風暴也自然止歇。
向內的探索,無窮無盡。向外的抓取,只會讓我們痛苦。這也是羅布老師反復強調的內容。此時,當你找到了內在的源頭,你就不會感到孤獨。你將知道,整個世界都將與自己同在,只要你重新養育自己,接納自己的內在。
3.
這是我身體力行的解讀,覺醒學院每一天都在做著這樣的事情。我深受感動的同時,也樂享其中。就像現在我給大家分享自己的讀書體會,我不覺得辛苦。只要有一個人,哪怕從我的文中,找出那么一點點生的希望,這文字都是極其有意義的。
值得注意的,這種英雄之旅,每個人所要經歷的,也是不一樣的。就像導讀中引用的一段話:
有些人需要經歷激烈變動的事件,才能找到通往“自己存在的中心”的路;有些人則不需要,他們把所有較小的改變結合成一項大的功課,同樣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什么是回家的路呢?通俗來講,就是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長久地安住于平安喜樂的這樣一個狀態。
這條路,有的人已經走通了。其他在路上的伙伴,也各有各的體驗。當然,不管這體驗是人生中巨大的挫敗,還是生活中細微的苦澀,它們在推動成長的本質上,并沒有優劣之分。重大的挫敗,固然有著更豐富的探索價值,但是,細微的苦澀,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找出其中的突破。我們不一定要像書中一樣經歷絕癥、親人的死亡,也依然可以通過自身那些細小的改變,來重組成為一項大的功課。
每天的自由寫作,就是鏈接自己內在的最佳途徑,只要去寫,只要去和自己的內在對話,改變早晚都會出現。
4.
語言文字,是很有力量的。《破碎重生》一書中,引用了很多詩意盎然的哲理話語。我們閱讀這些經典的語言,會引發靈魂的震顫。我們在寫自己故事的時候,也可以創造自己的名言。
我在覺醒學院大半年的時間里,寫了100多萬了。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的真情實感。因為真實,所以有力量。因為不矯飾,所以很有感染力。
覺醒學院真正地開發了我的寫作天賦,這里,讓我相信自己,注定是一個創作者。而書寫自己的故事,是我畢生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好啦,這是我第二天的分享內容,僅僅是從導讀中的一段話,就引申出了很多的感受。相信伙伴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收獲自己的思想珍珠。
明天,我將繼續帶領大家,探索這本《破碎重生》。2023即將過去,2024即將開始。這正是我們重生的美好契機。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