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羅生門與黑澤明
羅生門本是一道真實的城門,它在風雨中搖搖欲墜,若不是后來被芥川龍之介從歷史的洪流中搜羅出來,估計早就被人們遺忘啦。后來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羅生門》被導演黑澤明翻拍成電影后獲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展金獎一舉成名,若不是黑澤明導演的“罪過”,這部作品絕無今日為讀者們所知,畢竟在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眾多小說中,比《羅生門》好看的太多,比如《舞會》、《鼻子》。但是它的名氣太大了,文藝青年的必看之作,也成為了各執一詞、真假難辨的代名詞。
二、亂世誠堪悲
日本平安年代,京都奈良城的正門叫做羅生門。盛世時候的樣子用原著的話講本應該是朱雀大道上的羅生門下,有不少頭戴女笠和烏軟帽的男女行走出沒。但是,現在除了一個被雨淋濕,躲雨的和尚,砍柴的農夫和一個乞丐就剩下風雨晦暝,大雨滂沱,忽上忽下的雨。
數年中遭遇地震、天災、饑荒,好好的羅生門如今已經成為孤魂野鬼,盜賊做窩的作惡之地。毫無人間氣息,只有冷漠的搶奪、殺人的強盜和烏鴉啄腐爛的尸體。寒氣入骨,夜色深深,萬籟寂靜,盛事轉衰不禁悲涼。原本在門外的和尚終于走進了羅生門里面,帶著最后不堪一擊的人之底線。
進去之后,看見乞丐和農夫,三人躲雨間,農夫心事重重,背對著蹲在羅生門的階梯上,二人詢問后得知原來是因為山林深處發生的一起慘案。
三、人間亦是地獄,誰人可信?
本來故事很簡單。大盜遇上武士夫婦,設計擒住武士,然后將妻子騙到武士面前,強暴了她,最后武士死去。
大盜的陳述中,突出了他的雄勇。
女子的陳述中,突出了她的無辜。
武士的陳述中,突出了他的心疼。三個版本都不一樣,真假難辨。
這是衙門上的陳述,但在破敗的羅生門邊,一直不肯說出真相的是農夫作為最早發現武士死亡現場的證人,說出了自己的陳述。
農夫的陳述直接駁倒了武士。本來以為,死去的人不必說謊了,但農夫作為目擊征人,說死人也會說謊。但目睹全過程的農夫一樣也撒了謊。原來,他偷走了現場的一把鑲著珍珠的匕首,為了掩飾這一點,他也撒了謊。
四個版本的陳述,能相信誰?顯然,誰的都不可全相信。所以,見證了審判過程的僧人說:“如果不能信任別人,這個世界和地獄有什么分別?”人的主觀陳述是不可信的,有法子都想做個人,可是無路可走了,不做人還是罪過嗎?
四、一念之間,善惡終落何處?
看到人們都是說謊成性,自私自利的本性到死都不改。同樣走投無路的乞丐,搖擺的心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心定下來了,乞丐以自己不能餓死為由搶去了嬰兒的襁褓。目睹如此邪惡之事,農夫的人性光輝突然閃現,他兩腿一蹬,一個箭步沖上去,一手抓住乞丐,乞丐說我從嬰兒的那里搶去衣服的惡,能比得上拋棄他父母的惡嗎?因為得知農夫的丑事,說你也是有罪的人,明明看到了真相卻為了私利隱瞞官員,你也比我好不到哪里去。
農夫無話可說,直愣愣的站在雨中,仿佛被人趴去皮囊看到內心的陰暗丑陋,羞愧、自責、難受涌上來。
如果你是乞丐,面臨走投無路的局面,你會怎么做?做個有底線的人,還是像乞丐一樣為了生存下去不擇手段?
這個抉擇的瞬間,是人性的惡和善。沒錯,人性的世界是復雜的,人缺乏純粹的善和惡。純粹的善惡只存在于神和魔鬼之中。而神性和魔性在人中各占一方,但是在某些情境中,各自交戰無法避免。
戰場就在人心之中,就在人心中的羅生門。其陣勢不必浩大,頻率卻相當頻繁,在我們的生活中,看朋友發展的好,一方面為他高興,自己又有莫名的失落。看有人春風得意,有人使個計策陷害,也不少見。戰爭發生在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未來。當然,既然是人,就沒有完美。完美的東西,早就不在人世。犯些錯誤,是可以留作懺悔的理由。
重要的是,是否還有做人的底線?這些底線就如燭光,人的燭光應當放在桌前,照亮黑暗的世界。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訓。省的是內,檢視這些人格是否惹上塵埃,是否斑駁掉落。修的是內,燭光可以忽明忽暗,在風中搖曳,但不能熄滅。否則就踏入寒冷陰暗的魔鬼世界。
五、人間亦存善哉
影片最后嬰兒把人從壓抑的情節中帶了出來,似乎暗示我們的社會本是善的,但是善良的弱小的大眾亦是受苦的,這苦止于還有人性的人們。
農夫抱著襁褓之中的孩子,嘴里念叨著,我要把他撫養大,抱著孩子帶著懺悔和贖罪的心離開了。試問人生來誰能無錯?也許改過、寬容才是最后的解決辦法。
也許是因為把人性看的太透,這樣的人間留不住敏感的芥川。作者在22歲就創作了這部作品后,在一部作品《一個傻子的一生》中他說:“他的面前只有兩條路,發瘋或者自殺。他獨自走在黃昏的道路上,決心等待慢慢前來毀滅他的命運。”
他于35歲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