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適宜慢讀*******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行動力,組織能力,演講能力,但最重要的區別是思考能力。
這是個體之間最高層面的差別,因為思考的層次和深度的不同,會觸發其他一系列的外在形式的不同。
那如何才能提高深入思考的能力呢?個人覺得應該有以下幾點:
1)保證充足的睡眠
2)主動拒絕一切資訊類的信息
3)先固化做事套路,再進行優化
4)廣泛閱讀,重點訓練
1
保證充足的睡眠
客官不要笑,高質量的休息真的非常重要。
幾年前我在上海一家小公司上班時,光在路上倒公交地鐵的時間就差不多有4個小時。
每天幾乎都是紅著眼睛起床,昏著頭工作,不要說深入思考了,有時候連基本的思考我都懶得去做。
即使我想去深入的想問題和規劃未來,往往也是力不從心。
人作為高級靈長類動物,和普通動物的區別就是人具備思考的能力。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系列的試驗,結果表明人類的大腦占整身體的重量不是很大,但消耗的能量卻非常大。
我換成數字做個比方可能更好理解。
如一個150斤的人,大腦的重量是3斤,也就是大腦/體重比是1:50,但大腦消耗的能量和全身消耗的能量比是1:5,也就是說全身20%的能量都被大腦消耗掉了(注:這兩個比例不是科學家做實驗的真實結果,只是為了理解方便,對具體數據感興趣者可以再去查詢)
所以,思考一定是比較消耗能量的,估計這也是有些人不愿意深入思考的原因吧。
有時候我們感覺很疲憊,什么都不愿去想,其實這就表示身體在有意減少大腦能量的供給。
整個人已經很疲憊了,身體其他器官也要消耗能量來維持正常的運轉,如果此時還不顧一切給大腦大量供應能量,生命就會受到威脅。
于是人類就進化出一種本能,減少給大腦的能量供給,讓你感覺頭昏腦漲,提示你需要休息。
2
主動拒絕一切資訊類的信息
記得互聯網剛開始興起的時候,我們在宿舍里還是撥號上網,很多人都很熱衷于看網絡上的各種好玩的東西。
但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我越來越少的主動去了解這些資訊,不僅僅指新聞,一切單純描述事實類的信息我都認為是資訊。
余秋雨曾經在公開演講中說,有一次他主動離開大城市達半年之久,在一個僻靜之處專門用來思考和寫作,等他再回來時,他問朋友這半年中國都有什么大事發生呢?
朋友想了想,花了十分鐘時間描述了這半年來的大事,余秋雨聽后很驚訝,說怎么半年時間內發生的大事你十分鐘就講完了,朋友仔細想了又想,說真的就是這些事。
于是他就非常感慨,說暫時離開這個喧囂的世界是正確的選擇,別人花了半年時間了解的這些“大事”,他幾分鐘就補回來了。
很多人一直在努力和這個世界保持緊密的聯系,成天關心國家大事,甚至還訂閱了各種報紙雜志,搞得看都看不過來。
不過事實很殘酷,接受這些資訊是沒有什么卵用的。
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就是只停留在知道這個層面,而知道永遠都不應該成為一個人很自豪的事。
如果誰將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定位在比別人早一點知道這個層面上,那么這種定位幾乎是沒有任何競爭力的。
現在信息的傳遞是呈扁平化的,當你最早知道了某條重大資訊時,基本上一分鐘之內所有人都會知道。即使不主動去獲取資訊,這些信息也會通過其他渠道快速傳遞過來。
教育專家早就說了,小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大腦會停止思考,其實成人也一樣,要想深入思考,就要從拒絕資訊開始。
3
先固化做事套路,再進行優化
如果你關注了本公眾號,會發現我在首頁提煉出了一個做事的《五步方法論》,這是我提煉的做事套路,來自我很多經歷的歸納總結。
就和科學家搞研究一樣,歸納出來的東西永遠不代表真理,即使有10000個事實證實了這個歸納結果的正確性,也只是說明它無限接近于真理而已,因為第10001個事件依然具有不確定性。
這就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必須擁有懷疑精神的原因,沒有質疑精神就沒有科學的真正進步。
同樣,要想擁有深入思考的能力,我們也應該是先歸納出一套東西,然后再拿它去實踐,并不斷的進行優化,其實這個過程就是深入思考的過程。
4
廣泛閱讀,重點訓練
關于思考方面的書市面上有不少,英國的德博諾博士寫的《六頂思考帽》就是其中的經典。
另外像《批判性思維》《問題背后的問題》《誤區-思維中常犯的6個錯誤》《清醒思考的藝術》等等也都是不錯的書。
這些書讀了之后一般都會引發你的思考,接下來的關鍵是要將這些思考的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去,持續進行這樣的訓練,最終就能讓這些理念成為自然而然的一種行為模式,當這樣的行為模式形成之后,你就和其他人拉開了差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