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985、211,卻發現自己一無所有》。這是一個復旦大學中文系女生的抱怨體神文。它賊火了。
我突然想起幾年前《我奮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同樣的一篇刷屏級的神文。
兩篇文章異曲同工,作者都是把自己擺在一個很弱勢的地位,抱怨周遭的種種不是,用一種想不勞而獲的心態,表演著自己的“矯情”。
我不知道,吃瓜群眾瞎起哄的啥?
我還不明白,上了985、211,你就應該什么都有嗎?這是什么邏輯?
首先說明的一點,我不是985、211畢業,而是來自真正的農村,畢業于一所民辦大學,已經在職場奮斗了10余年。
當年由于高考失利(哦,好吧,主要用功不夠),未能考上理想院校。當然有些遺憾,不過我驗證了一個不靠譜的民間傳說。高考前,看過一篇文章說一個人只要每天早上把自己理想的學校大喊5遍,就能獲得額外的動力考取這所學校,那是的我信以為真,每天早上大喊了50遍北京大學,不但沒有獲得額外的超能量,還多次在宿舍樓道里被“追殺”,對此我一直耿耿于懷。
我也曾經以為上一所好的學校就有了一切。就在大學第一次主題班會上,我還固執認為因為沒有考上北大或者清華,就好像跑步比賽的起跑線畫在了跑道外,人生注定將慢上很多。我也抱怨過。
抱怨家人不理解自己,抱怨付出多、薪水低,抱怨上級不公平,抱怨公司制度不合理,抱怨人生不如意……可以說抱怨多多,場合不限,好像世界上唯一一個倒霉蛋就是自己,但是,從來沒有考慮過:我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抱怨呢?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身邊的人都在抱怨,大家聚在一起,就好像一群祥林嫂聚會,個個喋喋不休,但是都只有一類話題,指責周遭的種種不是。
我發現單位中抱怨最多的人往往也是長年處于基層的人,多年來,未曾升遷,他們抱怨體制、抱怨不公,卻從不尋求改變,而是千方百計的想辦法拖延工作效率。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如此。
情緒是會感染的,在聽到抱怨與牢騷時,我們在大腦中會容易出現共鳴,聽到了太多負面信息,很可能導致我們也會按照消極的方式行事。過多的聽負面“抱怨”,讓我們思考問題極易走極端化。
為了擺脫這個局面,我和自己對話,我為什么會抱怨?
一是被動依賴心理。總是把自己的未來,寄托在環境上。比如說,希望上級主動發現自己的工作辛苦,然后給漲工資,升職位,但實際上自己卻從來不主動的展示自己。
二是懶惰心理。每個人都想不勞而獲,都想不干事多拿錢,期望如明星一般耀眼,卻不愿刻苦的專注去做有成長的事。
三是好為人師。看著別人都是錯的,自己認為的都是對的,總是有指指點點別人的欲望,但是卻從不反思自己。
急躁、無特長、情緒易激動是這些人的表現特質,總夢想著早日財富自由,不受管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卻不愿意付出。但是,沒有不需要經歷風雨的人生,正如羅曼·羅蘭所說:
人生是艱苦的。對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夜的斗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時連最強的人都不免于在苦難中蹉跎。
我開始努力修煉自己,刻意的遠離這些抱怨群體,我還有追求,不能讓壞情緒影響我。讀書、學習、聽微課,我讓自己的時間排滿,用不斷的成長來填滿自己。
記得,第一次參加MBA面試,被老師問:你對自己現狀滿意嗎?你對未來有什么打算?
我回答道,我是一個農村的孩子,父母把我送出了農村,脫離了農民的辛苦,我已經知足,但是如果想在最繁華的文明里站穩腳跟,我認為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我還需要不停的奔跑。
感恩、知足,卻不停止奔跑,這是遠離抱怨的不二法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