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前段時間發布過的一篇舊文。最近讀《高效閱讀法》有了新的感觸,于是擴充重寫了一遍。
最近看到一位網友說:自己馬上高三了,讀書卻讀不進去,感覺自己簡直要崩潰!
還有一位同事也發出了同樣的感慨:自己想讀書、但總是靜不下心來,每次拿起書,不到半小時就感覺百無聊賴,于是又忍不住看手機。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有三種原因——第一個肯定就是自己的原因了。書讀不下去,很可能是自己根本就不想讀,但又不得不讀,這種心情非常糾結;
第二個原因是,你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如家里太吵鬧,或者平時都在上班、上學,應付各種事情,以至于每天都忙不過來,更沒時間讀書了;
當然還有第三個原因:既不是你自己的原因、也不是環境,而是書本本身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一個個來分析,幫助你找到解決方案。
首先說自己的原因。
相信很多朋友都跟我一樣,小時候為了應付考試、被家長逼著讀書;后來為了升學考試,又逼著自己讀書。再后來,大學畢業、進入職場,以為現在終于可以不用讀書了。這時候,我們才發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讀書,反而是一種成本最低的學習方式。
我們做個假設:假設有一天,讀書也像玩手機一樣簡單、方便,隨時隨地都能拿出一本、讀上幾頁,并且不要求自己一定要學會什么。這樣一來,你可能就會有興趣讀書了。
那么,如何讓讀書這件事,變得跟玩手機一樣有趣呢?
我給你推薦三個小建議:
第一個建議是:不必把每一本書都讀完。
在讀一本書之前,很多人都預設了一種觀念,那就是:一旦翻開書,就必須把這本書讀完。如果讀不完,就會非常自責,覺得自己太沒用了。可是,正是這種觀念,讓讀書變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按時讀完一本書,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當我們把“讀完一本書”當作是讀書的目的,我們就失去了閱讀的快樂。
如果你讀書是為了學習知識,那么,你完全可以從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開始;
如果你讀書是為了消遣,那么,一本書有沒有讀完,又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你是學生……如果你是學生的話,我還是建議你,認認真真的去讀自己的教科書吧!對于課外讀物,你倒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
第二個建議是:在讀一本書之前,先建立對書的興趣。
我有一位同事,他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師和視頻后期剪輯師,但他非常不喜歡讀書。每次看見我買一大堆書回來,他就會感慨說:唉,如果我有你這樣的耐心就好了。
后來,這位同事接到一個業務,要剪輯和包裝一段企業培訓的宣傳片。聽說,這家企業的老板,最近帶領全公司的管理層去了一趟日本,學習那邊的管理技術,這段視頻有很多地方就是在日本工廠拍攝的。
這位同事在剪輯視頻之前,花了不少時間去了解日本的歷史文化。在這段時間,他對日本歷史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甚至能靜下心來讀書了!
要知道,自從畢業以來,他已經好幾年沒有讀過一本書了!
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平時沒有閱讀的習慣,要開始讀一本書之前,不妨花點時間、去建立對這本書的興趣。你可以先從了解作者開始,知道他的一些趣事,或者找一些他的音頻或視頻,慢慢地對作者產生好奇,進而引發閱讀的興趣。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他們都是從聽音頻開始的,用30分鐘到一小時到時間,聽完某本書的精華講解,然后對這本書產生興趣、最后再去買書來讀。
這樣一來,你對這本書的好感,也會增加不少。
我給你的第三個建議是,從每天5分鐘開始。
讀書是有門檻的。如果你還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沒關系,先盡量降低自己的閱讀門檻,從每天閱讀5分鐘開始。
建議你可以找一些比較薄的書來讀,讀完之后,再讀下一本。
而且,有不少經典著作,都發行過比較小的口袋本,方便隨身攜帶。等你適應之后,再逐步增加每天的閱讀時間。
以上三個建議,可以幫助你慢慢養成閱讀的習慣。但讀書不僅僅是習慣,還要有適合自己的環境。
有一句禪詩是這樣說的:“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圣賢。”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比較容易受到環境的干擾;只有圣人,才能在任何嘈雜的環境下靜下心來。
那么,如何營造適合閱讀的環境呢?
你可以在你的城市里,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店;也可以去適合閱讀的咖啡廳,讀過一個安靜的下午;還可以在自己的家里,打造一個“讀書角”。
就像我,把家里的陽臺做成了一個小小的書房。不需要太多東西,一個書架、一張適合躺著看書的椅子、還有一張折疊桌,就夠了。
尤其是夏天的時候,泡一杯茶,或者一瓶冰可樂,再放上幾本書。當你來到這樣的環境,也會產生讀書的念頭。
剛才,我們聊到了讓讀書變得有趣的方法、聊到了如何營造適合讀書的氛圍,但還有一個原因、讓我們讀書讀不下去,那就是——書本的原因。
你可能會說:自己讀書讀不下去,還怪書本不好了?
還別說,真有這種可能。
讀書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每個類型的書,都對讀者都有著不同的要求。
我們可以把書簡單歸納為四個類別:消遣類的書,工具書,暢銷書,以及非常系統、非常燒腦的書。
第一類書是消遣類讀物。
比如漫畫、小說,對讀者的要求比較低,沒有閱讀門檻,只要認識字,誰都能讀幾頁。
這樣的書可以起到消遣和調節的作用,可以放松身心、滿足我們的娛樂需求,但讀多了沒什么“營養”。
當然,這里的“消遣”又可以大致分為三種層次:
最高層次是世界文學名著,可以給你潛移默化的影響;中間一層是益智類讀物,讓你放松的同時、能夠培養出新的興趣;最低一等就是純粹的故事、笑話和段子了,只能給你帶來歡笑,或者一點點感動。
第二類書是工具書。
比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英漢大詞典》、《百科全書》,它們是用來幫助我們查閱資料、輔助閱讀的,這類書知識豐富、門檻也不高,擺在書桌上偶爾翻一翻。
這類書實用性強,幾乎沒有太多的娛樂性。你很少見過有人會讀《新華字典》讀上癮了吧?
第三類書是通識類讀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暢銷書”。
它們通俗易懂、且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在當下非常流行。比如《時間簡史》、《經濟學通識》、《極簡中國史》、《色彩心理學》,涉及的領域非常廣,但只要有一定的基礎、人人都能讀懂。這類書主要作用是開闊視野、豐富你的談資,即使你不懂經濟學、物理學,也能稍微輕松就入門了。
很多經管類書籍,包括《創業維艱》、《牛奶可樂經濟學》、《影響力》都屬于這類。
第四類是非常燒腦、又非常系統的經典書籍、教科書。
這類書的門檻,可以說是最高的——如果你不是本專業的學生,或者缺乏一定的閱歷、積累,基本上是讀不懂的。
比如《國富論》、《社會契約論》、《資本論》這類經濟學、社科經典,或者《金剛經》、《道德經》這樣的哲學經典,又或者《邏輯學》、《幾何原本》……
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最好別輕易去碰這些書;即使你硬著頭皮讀完了,也未必能產生效果。
你可能會問:我沒有基礎,就不能讀經典書籍了嗎?我就是想讀《社會契約論》怎么辦?
這里呢,我給你一個小小的建議,那就是——在閱讀這些書之前,先豐富一下自己的閱歷、見識,比如多跟別人交流、看看這方面的紀錄片、雜志,或者從通俗類讀物開始,逐漸提升自己的閱讀門檻。
比如,你想了解經濟學,與其一開始就抱著馬克思的《資本論》或者凱恩斯的《通論》,不如先翻一下《牛奶可樂經濟學》、《經濟學通識》,有一定基礎之后,再去看這些經典書籍;
比如,你想了解社會學,不妨也找一些有趣、有益的通俗讀物,慢慢提高自己對社會學的理解,然后再去了解一下法國近代史;在這個基礎上,你再讀《社會契約論》,就能理解盧梭為什么要提出“人人生而平等”這樣、在當時的人看來“大逆不道”的觀點了。
如果你還有興趣,還可以再讀一讀埃德蒙的《法國革命論》,你就能理解《社會契約輪》這本書在當時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以及什么樣的悲劇……
聊到這里,你可能已經發現了:經典書籍,其實并不是孤立的個體;書本與書本之間的知識點,其實有著非常緊密的連接。我們要了解一個領域,只讀一本書,是遠遠不夠的。
比較好的做法是:先找一本簡單的、入門的書,培養自己的興趣,然后再順著這本書、找到更深一層的知識點,再讀、再思考、再找更多的書來讀。
這些書本,就像臺階一樣,一步一步地把你往上推。直到有一天,你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已經站在了這個領域的知識高峰。
好了,今天這個話題,我們就聊到這里。
最后一起來回顧一下,你今天收獲的內容。
讀書,讀不下去的時候怎么辦?
如果是自己的原因,那就嘗試這三個方法:
第一是不必把一本書讀完,挑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來讀;
第二是,在讀一本書之前,先建立起自己對書本的興趣;
第三是,從比較薄的書開始讀,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
如果書讀不下去、是環境的原因,那就定期去書店逛逛吧!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書店和圖書館,就像我們重慶,就有好幾家網紅書店,非常值得一去。
如果是書本的原因讓你讀不下去,那么,去挑一些入門的書來讀吧!由淺入深,也是一種很好的策略。
另外,我們也不必糾結于某一本書。這本書讀不下去,就換另外一本,總有一本適合你。
讀書應該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如果你想讀書、但總是讀不下去?那就從每天閱讀5分鐘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