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做的這份工,很不體面,甚至很丟臉,不敢讓親友們知道。有一天,你戀人或者配偶知道了,希望你換工作,而你卻發現這份工作極有意義,你會怎樣選擇?
? 這份工作當然不敗壞社會風氣,也不違背核心價值觀,社會上很需要,從事的人不多,薪酬待遇也很不錯。這份工作是——入殮師。
日本電影《入殮師》講述的一位“文藝青年”(大提琴手)小林大悟被迫放棄自己的志業,從事入殮工作過程中,由抗拒到熱愛,重新去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小林大悟卻剛花一千多萬日元買的大提琴,都還沒拉過幾次,樂團就解散了。與妻子商量后,逃離東京,夫妻雙雙把家還,到家鄉過上平靜的生活。可是,生活還得繼續,沒有一技之長的大悟誤打誤撞找到入殮師這份工作。
小林大悟極力隱瞞從事入殮工作,自己也很難接受,也還沒有職業認同。最后紙包不住火,朋友家人都知道。朋友覺得這份工組不正經,妻子與自己的意見不合,一度離開自己。而逐漸地,小林大悟卻發現了這份工作不一樣的意義和價值。
人是有點奇怪,總不可避免有雙重標準。例如:我們總會需要被某種行業的人服務,但我們卻反對自己親人或者好友從事那種行業。例如舊時人們與抬棺材的、或者現今在火葬場工作的。(如果以后我的兒女也要做社會工作者,我也會反對嗎?如果行業環境仍舊是現在這樣)
世人對于與死亡有關的事物、例如葬禮,人們總是覺得是很“骯臟”或者“倒霉”的,如果去參加葬禮回來,進門口之前一定要跨火盆,消除霉運。有如與“死”諧音的,都認識是不好的,不吉利的。有些老人院,凡是有“四”的編號,一律用其他數字或字母代替又或者干脆跳過有“四”的編號。
我覺得有點可笑,如果84歲怎么叫,跳過直接到85歲還是83+1歲?年初四又怎么叫?
小林大悟的第一例入殮工作對象,便是在家中死亡多日的獨居長者。你想象一下:滿屋的尸臭味、床單和尸體上布滿蛆蟲,一條條細細的蛆蟲,兩頭挪動,或者的尸身上爬。尸體上還有一個個爛掉的瘡,還發了膿。你會不回起雞皮疙瘩或者作嘔?(實際上,鏡頭畫面并沒有這么細致的描寫)。
盡管是有老社長(算是師傅吧)帶著,但小林大悟也沒法接受這挑戰。也因為第一個就這么難啃,因而也打退堂鼓。也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看到準備用來打火鍋的雞肉都沒胃口,還嘔吐了。還突然間想與妻子進行親密行為,或許以此來感受有生命的人體。
然而,老社長沒有放棄他。在下一個入殮工作即將開始前,鼓勵小林大悟再次嘗試。也或許不得不面對生活艱難的現實,小林大悟再次去嘗試了。小林看到老社長恭敬而有嚴謹地為女死者清潔全身,為她穿上衣服,按照她生前的妝容化妝。小林和家屬看到死者面容由蒼白變得有活力和生氣,小林的內心受震動了!家屬們的感情在現場得到宣泄。
老社長認真的態度和嫻熟的技藝,無不體現著他對死者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家屬們看到死者能以最好的姿態入殮,內心也得到了告慰,與死者進行了更有意義的告別。
小林也從家屬的反應中重新思考這項工作的意義,讓死者更好地離別,讓家屬得到撫慰,家屬與死者的聯結變得更實在。發現入殮工作也是高尚的職業,為生者減少傷痛,讓死者有尊嚴和體面地離開現世,也說得上讓死者“死好”吧。
“不得好死”原來是非常惡毒的咒罵。人們的內心中,社會的文化觀念里,是希望人能夠死得好。像“死無全尸”“死無葬身之地”“身首異處”“碎尸萬段”等,都是不好死的。入殮師就是讓死者死得好看些。死了的人會去什么地方,究竟有沒有天堂,有沒有來生,都是無法求證的。尊重死者,為了讓死者走得體面,恐怕是讓在世的人得到安慰。
人們對于某種事物從不接受到接受、從抗拒到認同,需要親身去參與和接觸它,才會以新的角度思考事物本身的意義。
正如小林大悟由抗拒到認同入殮工作一樣,其妻在觀察丈夫為鄰居的澡堂老板娘入殮工作后,內心也受到觸動。朋友(澡堂老板娘的母親)看到小林大悟為母親戴上她在生時喜歡絲巾,更被這細節感動了。妻子內心,對入殮的態度也產生轉變。
影片中,小林入殮的最后一人是他父親。其父在小林六歲的時就跟一個女人私奔了,父親的印象十分模糊。他責怪父親不辭而別,痛恨父親的背叛。他記得某年的一天,他與父親在河邊散步,父親撿起一塊大石頭放在他的手心,作為回應,他也送給父親一塊小小的石頭。后來,他將那塊石頭放在大提琴盒里。
小林原本拒絕處理父親的喪事,但當他到了父親所在的地方時,才知道父親一直獨居,遺物只有兩個小箱子。殯儀館的工作人員沒有進行任何入殮儀式,粗暴地將其父的扔進棺材。小林嚴厲地阻止了他們,并親自為父親入殮。當他松開父親的手心時,一塊小石頭掉了出來,原來正是他小時候送給父親的那塊石頭!
其父死亡時緊緊攥著那塊小石頭??吹酱饲榫?,小林淚流滿面流。父親年輕和藹的面容清晰地出現在腦海。他回頭看著妻子,激動地說:“沒錯,他是我爸爸?!?/p>
故事最后,再次指出,人在面對或者接觸死亡時,會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對待死亡、對待死者的態度?,F實中,人們總會忌諱談論死亡話題,而內心的深處,卻都希望老來要死的時候能“好死”。入殮師未必能幫助將死之人“好死”,但可以讓在生的人的內心到撫慰。
人死了之后,肉體都會逐漸消失,甚至直接火化掉,入殮時,遺容裝扮得的再漂亮,也終將被毀掉,但卻保留了最好的一面留在在生者的記憶里。
如果你正在找工作,發現有單位在招聘入殮師,薪酬很高,你敢去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