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影片是小提琴大師帕爾曼(就是家喻戶曉的《辛德勒名單》演奏者)講解的,通篇都是 門德爾松的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囊括了近現代所有小提琴大師對這首名曲的演繹,通過剪輯對比以及帕爾曼等大師的講解,極其精彩的分析和呈現了各大師的演繹特色,包括克萊斯勒,艾爾曼,海菲茲,西蓋蒂,米爾斯坦,梅紐因,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斯特恩(里面99%都是來自蘇聯的猶太人)
首先,對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這是小提琴四大協奏曲之一,本身的技術難點并不高,是我國業余小提琴第九級考級曲目,因為極其青春洋溢,對比強烈的風格,是各演奏家最喜愛的表演曲目。
開篇是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演奏的第一樂章,有濃重的俄羅斯古典學院派風格,弓法剛毅果斷,揉弦聽上去比較生硬或者說唐突,卻非常有特色和沖擊力。斯特恩和他的演繹風格比較類似,但是在情感安排設計上,顯的更為現代一些(也就是強弱對比,揉弦對比稍微不是那么沖)。
當到了克萊斯勒演繹的時候,風格就完完全全轉變成維也納小調,輕巧時尚,有一種輕音樂的味道。克萊斯勒本身也是一名非常高產的作曲家,創作和改編了非常多的膾炙人口的小品類作品( 代表作 《愛的憂傷》,《愛的歡樂》,《鳳陽花鼓》,《美麗的羅斯馬林》可以說我們日常各種場合中聽到的小提琴名曲中,估計有80%以上都是克萊斯勒寫的)。
所謂維也納風格,其實還挺明顯的,就是不會有特別強烈的強弱對比,節奏輕快,非常多用到頓弓技術,以及滑音(表情滑指),帥氣而風流。他也是小提琴天皇海菲茲唯一欣賞的小提琴家,其風格這么說吧,相當于現在歌唱界的費玉清,所以演繹大型曲目比較沒那么有影響力。被大家認為思想性不夠深。所以幾乎也沒聽過他拉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之類的。即使他鐘愛的一些帕格尼尼的小品,也是被他自己重新改編。
關于海菲茲,那就完全沒什么好說的了,小提琴界永恒之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如果說其他人難分伯仲,只有特點不同,但海菲茲是絕對的NO.1 , 并且遠遠把其他所謂大師摔在后面。首先從純演奏技巧上看,是遙遙領先,運弓弓法多變,快速弓法干脆利落,即使在一弓拉出48個音,最后部分也依然響亮干脆,根本無人可及,頓弓更是如銅勾勾弦,連跳弓,拋弓更是一絕(參考他演繹的巴齊尼《精靈之舞》),更難能可貴的是情感對比極其豐富,可以在白駒過隙的窄小時間內,做到強弱對比大幅變化。此外他指尖沖動型的揉弦,頻率極高,也同樣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到揉弦的強烈對比,因而,情感色彩非常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