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與其說走馬觀花式“旅游”不好,不如說這是對異國他鄉的泛泛而談和不負責任的褻瀆。
“旅游”途中,有這么幾大特色:
步子快且輕,捫心自己是否真正端詳過美景中的任一物;
嘴松,無關主題是景色還是槽點,脫口而出輕而易舉;
腦袋是輕的,面對新鮮事物,快樂變得好容易,處在新時代的人們習慣用手機攝像頭對準跟前的一切,看著手機屏歡心,悄然忘卻——
用肉眼直接感知的景色不會更美嗎?
“旅游”時,多巴胺的旺盛分泌讓躍上云天變得好輕松,落地后方才察覺手中、腳底、心上尚未留下痕跡,進而發現同一座座石碑、標志建筑的合影竟難以證明我曾“到此一游”。
因為“旅過多次游”,所以這次出境,我開始嘗試克制本能的糊涂,“臺灣之行”若能富有那么一絲意義便就滿足。
所謂泛濫的風景是給游客看的,真正能滿足自己歡心的美好是:
由自己所見、所聞、所嗅、所嘗、所處、所感,悄然而生的。
作為一名生于四川的大陸人,感覺相距1800多公里的臺灣相比起2000多公里的“黑吉遼”還要陌生一些。對臺灣的印象來源于小時候的光碟和臺灣瑪麗蘇偶像劇,成長過程中接受現實及網絡等各方面的熏陶,對臺灣的印象有了些許包裝,進化為——
繁體字,臺灣嗲嗲的腔調,半個日本,檳榔鳳梨酥,美食文創天堂......
懷揣這般淺薄的認識,我迫不及待想繼續改善或者重塑這些林林總總的印象,以站在大陸的視角看臺灣,收獲良多,也算滿意地完結了本次“臺灣之行”。
大體總結本次旅途,2.1-2.8八天出門,排除兩天轉機,六天五夜是母女二人,兩位“旅行小白”的“血洗”臺灣之旅(相比起普遍的臺灣環島十日游,我們頂多玩了半島)。
因為行程安排不當,提早預訂民宿,敗在“計劃沒有變化快”的魔咒之下,退了兩次房,訂錯一日游以及被坑了數次出租車,時時刻刻,錢真如糞土般揮灑。在未精打細算的情況之下,難以避免地留下許多遺憾,例如尚未仔細呼吸端詳的墾丁和太多寶藏以待發掘的臺北。
當然,背后的心酸故事占少數,動用眼、耳、鼻、口、身、意,悄然而生的美好,體會臺灣與大陸不同的感受占多數。
眼:所見
交通
再美的景色少不了交通的串聯。
我們在臺灣搭乘過的交通工具有捷運(就是地鐵)、高鐵、臺鐵(火車)、公車。
捷運:乘車憑證/文明的乘車方式
印象深刻的是單程卡,暢游臺灣的悠游卡以及捷運中的小細節。
單程票為清一色耐臟深藍,如硬幣大小,不像成都地鐵如普通卡片般形狀,當我第一次捏著這枚“迷你卡”對準掃描區,擔憂這么小的面積是否真能感應并且刷上之時,隨著一段輕松的音效,閘門已為我敞開一條光明之路。以自己丟三落四的性子,不得不承認有兩三次都差點遺落,這樣特別的單程迷你卡。
單程票正反為浮雕展示的捷運logo以及“單程票”字樣。logo外部的圓圈中呈現掌心相對的一雙手,仔細察看,發現拱起的部分正如地鐵高速行駛在軌道,車頭的形狀。“迷你卡”上的迷你logo展現的是用雙手搭建、駕駛的捷運,保證市民安全且便利的生活。
在看攻略時,悠游卡(EASYCARD)便已準備在心了。在臺灣,公交車、捷運、各便利店、商場都可使用悠游卡,并可用享八折優惠。和成都相似的是悠游卡有各種主題和樣式,卡上印制的插畫大多體現了當地的標志性和文化元素。不過,我對于悠游卡反面的四種顏色設計還未知曉如此安排之所以然,鮮艷三原色碰撞上了一抹陽光,有了悠游卡,便可四通八達,暢通無阻。
臺灣市民搭乘扶梯的習慣
搭乘捷運列車,下至負一樓,不可避免的是乘坐電動扶梯或是直達電梯。人們搭乘扶梯的方式很有意思。男女老少,所有人上扶梯后都靠右站立,左邊空出的地方留給趕時間的人們。當每個人都按規矩地站在自己的小方格中,形成的一條條整齊的“黑線”,過分井然的秩序難免讓人不習慣。但不得不說,相比起成都扶梯未講究過搭乘方式的繁雜人群,攢動人頭,我還是偏愛有序的人群形成的可供呼吸的空間。
情形之下,心中默念“入鄉隨俗”,我混入人群,按規矩列入右方站立的人群中,在慢慢適應這番新模式時,每當左方有頭頂汗珠,大包小包,面露焦急奔走的人們的身影一閃而過時,成全他人,幫助他人,心中的愉悅在彼時便油然而生了。
博愛座
順著扶梯下去便是搭乘列車的地方,每道門設有兩塊曲折的區域供上車者排隊候車,當列車停穩,人們有序地按照地上劃出的區域排隊上車。據觀察,在上下車途中,要下車的人們還未下車完盡時,排隊等待上車的人是絕對不會搶先上車的。
在臺北第一次的尷尬便發生了。以四川本地人的習慣,“搶座、占座”屢見不鮮,只要上車看到空位,便有就坐的打算。
我倆起初并未發覺捷運上的座位有淺藍和深藍之分。左方兩個深藍色空位對于疲憊的我們來說可謂雪中送炭了。舒適地坐下后,方才發覺座位上方印有“博愛座”三個大字,進而發現遠處還有幾個博愛座都是空著的,而旁邊是拉著扶手,談笑中的幾位青年。
回想成都地鐵上也有類似,即“愛心專座”,但又何曾有人關注過,而無關注又何談遵守?我們深覺坐立不安,便就站起來了。
或許一個地方的文明也是這樣“站起來”的吧。
語音播報
臺灣捷運的語音報站有四種語言:普通話,英語,閩南語,日語。(除卻聽到日語不由自主激動之外,我對于當地方言閩南語,一直有仔細研究一番的沖動。)
高鐵:小桌板背后的故事
從高雄左營到臺北(距離和成都到重慶相當),我們迫不得已選擇了費用昂貴的高鐵。我們在現場用自動售票機購買,兩人加起來的費用RMB600+。
與大陸不同的是,高鐵的每一班列車分為兩部分:1-9車普通座(人人有安排固定座位),10-12車自由座(可座即坐,無座站立)
高鐵座椅安置的小桌板為旅客講述的故事吸引了我。列車工作人員處、充電座、自動販賣機、哺乳室、廁所等所在車廂的具體位置,在文字和圖片的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向乘客呈現,我想便民設施的清晰設置是優質服務的有效保障,科學指示讓人們若有需會有具體方向可依。
公車:“心機”按鈴
一直很好奇臺灣的公車(除卻臺北雙層露天觀光車)設計,與大陸最明顯的不同即臺灣的公車仿若大陸的大巴車或雙層公交車大小,但是座位卻并沒有兩層,司機駕駛位在一層,所有乘客要上幾個小階梯就坐。
車身設有乘客放置大小行李的地方,這對遠道而來,大包小包的大陸人民可謂十分友好了。讓我們每上一次公交都感覺要開啟蠻長的旅程。
為了提高效率,一些人性化的設施讓我又一次發現不同。每個雙人座的側上方設置有按鈴。每到一個站或到站之前,要下車的乘客按鈴,司機會在該站停靠,無人按鈴,便若無其事地常速行駛。
初來乍到,覺得此鈴多此一舉,但是規矩成方圓,司機不會遇站不停,因為設施親切地站在了乘客的角度設置,司機按矩工作,為民服務,市民按站下車,不慌不忙,由此想來,便覺得“按鈴”是個文明的寶(保)藏(障)。
街頭
藍天襯托下的臺灣街頭,有環保的“杰作”(由落葉裝點的柏油馬路、少之又少的垃圾桶)和臺式文化(機車、各式各樣的郵筒、遍布的7-11便利店)
藍天
關乎于“藍天”的感嘆是直到2月8日10時許抵達成都方才產生的。如果說天空有藍和白兩種顏色,成都的天也有,不過只是深灰和淺灰的差異。可能適逢了驟降氣溫的陰天,也可能是對成都天空的慣有印象,總而言之,與記憶中的這片完美的漸變藍實在大相徑庭了。
人口、環保措施、污染治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差異,讓“空氣污染”始終成為供討論研究的課題。
樂色(垃圾)們在哪?
琢磨垃圾的安身之所,輕松想到的是垃圾桶,稍微想得放肆一點便是出現在光禿禿的大馬路上。但誰能想到,臺灣街頭垃圾桶少之又少,偶爾看到一個垃圾桶,便感覺到一只關了太久的鳥兒飛出籠時的雀躍。
那么垃圾扔哪呢,難道是大馬路上嗎?
而就對于臺北西門町、忠孝路、信義區等大型商圈的觀察來說,柏油馬路上除了白色的線條和標志,就是深棕色落葉。
馬路上,不見任何痰跡、果皮紙屑,回到四川,下了地鐵,在迥然的街道氣氛中,這份截然不禁在心上重重一擊:
原來,僅僅是潔凈的街道,也可以帶來超然美妙的心情。
在數十米一個垃圾桶的成都街道,出現的幾處白色,也可以讓人們再多的喜悅驟降至零點。
臺灣的垃圾也有明確且嚴格的分類,分為普通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廚余垃圾三大類。看到垃圾箱上細致的投放指引,隨意投扔會變得愧于良心。
文化
花式郵筒
郵筒,在被科技蒙面的時代,是個十足的復古元素了。不曾見人們親手投遞過書信,但這樣傳統的聯絡方式讓期盼的時間變慢,拉長對初心的停駐和追隨,拋開沒頭腦的在線聊天和刷屏,郵筒是特色的小標志,也是可供人們交流的原始且有溫度的方式。
印章——新版“到此一游”的打卡方式
作為一名手賬的重度中毒患者,“各式印章”可以說是深入我心的元素了。出發前,看到攻略中囑咐的“記得帶去一個空白小本子!”便激動不已。
結束一趟臺灣行,翻閱滿篇的藍色章印,個個端詳,透過印章迸發了好多回憶和所感。
平溪線的猴銅貓村站、十分站、菁桐車站內部,花蓮縱谷線的池上飯包故事館樓梯旁,誠品書店收銀臺側方等等都有固定的蓋章點。
擔心下一班車趕不上,于是手忙腳亂地在貓村開啟瘋狂印章模式;
忘記約定的上車時間,沉醉于將一枚枚圖案依次印在本上的池上飯包;
受誠品書店最為精致的圖案吸引,便使出吃奶勁,想將每一枚圖案蓋制清晰的欲望霎時間如火花般噌噌向外竄。
印章是一種紀念方式,但轉念一想,它又可被視為“到此一游”。只不過此“到此一游”不是被游客刻記在文物建筑上,而是臺灣將本地文化,通過印章的方式,蓋在游客隨身攜帶的,有溫度的,有重量的紙張之上。
愛印章,真沒道理!
便利店和藥妝店
7-11,Family Mart...24小時的溫暖守候,在臺灣,便利店如紅綠燈、斑馬線般遍布于整個臺灣省。便利店不同于原始的小型超市,它里面有各類熟食,其他商品種類也應接不暇。水果蔬菜,日本進口的零食,文具,日用品,類種較為齊全。特別處于郊區的便利店給人以十足的安全感,隨時都能吃上一口熱飯,買到滿足常見想象范圍中的任何東西,挺不錯。
對藥妝再不了解的大陸游客們,到臺灣也知道買面膜。
康是美、屈臣氏、禮幌藥妝等等琳瑯滿目的藥妝店,拉上“滿xx免稅”橫幅,與某寶推出的“境外消費滿xx減xx”完美結合,讓大陸女性游客難以管住錢包,幫朋友帶面膜、護手霜便逐漸成為一種普遍趨勢。
灣灣賺錢,大陸花錢之不亦樂乎也。
美好的日本元素
曾被日本統治50年的臺灣,是半個日本,多文化元素的結合與碰撞而迸發的魅力,讓人感嘆此地之繁華與豐盈。
多圖預警!
媒體:巨豐富的電視頻道
不明緣由,每到屬于省外的異地,我總對電視頻道帶有濃厚的好奇心。住了幾晚配備電視的民宿,對電視臺便有了多多少少的研究。
臺灣電視臺有電影頻道合集,新聞頻道比較多,小到臺灣本地電視臺,大到美國CNN。(除夕當晚恰逢某電影頻道播放《我的少女時代》甚是驚喜)
當色彩豐富、界面安排緊湊的臺灣綜藝從視頻搜索引擎跳到電視上時,深覺欣喜而神奇。看到舞臺上熟悉或者有所耳聞的臺灣藝人也會不禁激動一番。
除卻臺灣本地的頻道,更多驚喜來自于很多專門播放日漫、日韓劇的電視頻道,從電視中傳出的原汁原味的日本語更是讓人憧憬不已,暗自盤算,如果住在臺灣,我可能要天天抱著電視機不放手了。
耳:所聞
軟軟臺灣腔
閉眼想象,當偶像劇里面“醬紫”、“樂色”、“不用了啦”、“我宣你”的讓人雙腿發軟的臺灣腔真實在耳邊響起,并且身旁所經的臺灣人以這樣的腔調進行正常交流時,那種感覺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
通過將近一周純正臺灣腔的熏陶,作為遠道而來的游客,我好像也能吹那么一兩句,具體方法很簡單:
將所有翹舌變為平舌,例如這(zhe)樣變為ze樣,是不是變為si不si,要嗲!
AAB變為ABB,例如試試看變為試看看
在問話前加“啊,哦”,后加“咧、吼”等語氣詞,例如“啊不然咧?”、“哦這樣吼。”
對一些對象或物品,也有特殊的稱呼方式。
例如他們將出租車稱為計程車,自行車為腳踏車,電動車為機車,盒飯為便當(其實臺灣純正的叫法為飯包,便當來自日本語),公交車乘坐巴士等。稱女士為小姐,男士為先生。(其實當聽到外賣員稱收銀臺的一位大媽為小姐時,出于本能我打了一個寒顫)
“謝謝!”可以無關感謝
無論何時,我們將謝謝帶在嘴邊,臺灣人的回復一般是“不會!”或者也同回一個“謝謝!”
讓我驚奇的是,他們不會刻意分清誰受了誰的恩惠,誰應該說謝謝,誰又說不客氣。
簡單的一聲謝謝成為了日常,而無關感謝。就像店家會禮貌地在顧客離店時說一聲謝謝,和印象中買賣家之間的冷眼相待又有所不同了。
“日韓語結合部”
在平溪線、太魯閣公園,是人生中頭一次看見這般眾多的日本、韓國游客。
依稀能回憶起坐平溪線火車返程時打盹,身邊兩位日本人擺了一路的日語龍門陣,那特別的腔調仿佛現在還縈繞在耳邊。
十分車站放天燈,天燈上的韓文,日文極為普遍,好像韓國和日本人也愿意相信這個可以和上帝打交道的玩意。
太魯閣的韓國人多得讓我們錯感自己身在韓國。一日游的司機(兼導游)親切地稱呼他們為一波又一波、一浪接一浪的“泡菜團”,每人頸上都掛著號碼牌,司機解釋到那是為了便于之后將他們捎去購物,并笑稱所有“泡菜團”都是十足的“購物團”。
聽見的年味
大紅燈籠未曾高高掛,更不見類似于“新年快樂”的祝福橫幅,高雄的年味或許是聽見的。
在冬日暖陽的烘烤下,高雄的街道安靜而明亮,來高雄中轉的我們,生怕厚重的行李箱輪碾著柏油馬路,發出不怎動聽的咕嚕滾動聲,打擾了這番清風雅靜。
大多商鋪都未營業,然而卷簾門雖然關閉了店面,但卻關不住醉人的年味。
從縫隙溜出,由著卷簾門傳出的,是家人朋友歡聚一堂之說笑聲,酒杯相碰撞聲,用鐵筷夾菜時與碗碟相遇的細敲聲,電視機里主持人的祝福詞......
春節假日,“未營業”順其自然變為每戶商鋪的招牌。允幾家親朋好友在自家店鋪里集聚一堂,拉拉家常,閑聊三番,好不快樂、幸福。
鼻:所嗅
空氣
藍天白云下清新的空氣,裝上一瓶回來,會否賣上幾個錢。呼吸新鮮空氣時氣道是通暢的,霧霾會導致人們咳嗽或者有其他不適。
不過,臺灣除了盛產檳榔和西瓜等農作物,還要算上“口罩”。機車(電動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機車盛行的臺北,還算是空氣質量較差(相對臺灣其他地方)的城市。
地鐵站的“面包誘惑”
沿著忠孝復興站的出口,乘坐電動扶梯途中,總會有撲面而來的奶香味直奔向我們。
現出爐熱騰騰的面包,牽著人們的鼻子和雙眼,惹得扶梯上的人們都忍不住向設立在扶梯旁的面包鋪,望上幾次。
“肚子好餓,好想嘗一口。”
“要不要買一個回家?當明天早餐?”
也是奇怪,面包鋪并沒有多少顧客。扶梯走完,種種欲望和吐槽便就消失了。
到了平路,“面包迷霧”逐漸向四周散開,人們開啟日常引擎,混入大批人群里,數不清的黑點密集而整齊,如熱鍋上的螞蟻,快速又及時地向不同出口散開了去,迎接下一批,再下一批被面包誘惑,又將狀態自由轉換的“城市人”。
家庭世代烘焙出的茶香
“喝下后,喉有回甘,一陣陣暖意從心中又回涌而上。”小酌一口凍頂烏龍,母親這樣感嘆道。
“謝謝你。客人在品茶后,總能作出各種各樣有趣的評價,能給你們帶來不同的感受,我們由衷感到榮幸和開心。”店長先生笑得眼睛瞇成了一道縫。
2月6日,農歷初二(回娘家),中午12時許,我們抵達高雄,計劃坐高鐵回到臺北。在網路查到的一家老茶行,隨導航前往。
到達時我們邂逅了“聽見的年味”(上文有提及),不過,同樣坐落于六合夜市,與其他關上店門過年的家庭不同的是,他們竟然處于“營業中”,我們不巧恰逢茶行一家的團圓飯。
靠近玻璃店門的老奶奶笑臉迎來,迎我們進入,一家人上下,你一言我一句地為我們講述臺灣茶,讓我對茶葉有初步的認識。
一些茶泡開來會膨脹漫過杯沿,泡之前應酌情少放幾粒。
大多臺灣茶呈球狀,遇熱水便逐漸伸展開來,經烘焙后的香氣,附著于水,清澈的葉綠,盈著第一開茶水的小瓷杯給三指傳來溫度,撲鼻而來的自然芳香,僅品一口也覺沁人心脾,歡心之后,幾口而下又覺靜心。
老奶奶好熱情,離開時還送了我們一組上好的茶包,一家人和藹可親的笑容,熱情的接待,家人的團聚,讓遠道而來的我們,踏上回程也覺溫暖,猶如茶入喉的回甘一般美妙。
舌:所嘗
夜市文化
盤點我們到臺灣品嘗過的夜市美食(不完全版):炸豆腐、排骨飯、烏龍綠茶、冬瓜茶、炸鳥蛋,炸蝦卷、起司熱狗、豬血湯、炸芋頭圓、肉松圓、章魚燒、鹵肉飯、燙青菜、排骨湯、蔬菜沙拉、肉松飯團、蒸紅薯、包子、煎餃、豆漿、油條、燒烤香腸、碳烤大蝦、鮑魚......
我們去過的夜市:寧夏夜市、淡水老街、六合夜市、墾丁大街
總結臺灣夜市幾大特點:
1.炸物、燒烤較多,油炸真是臺灣人的最愛,也是油炸控的天堂。熱油和事物經過奇妙的化學作用竟能制作出外酥里嫩,滿嘴冒油的口感,是上帝締造的尤物沒錯了!
2.炸物、燒烤雖多,地上卻不見油漬,更不見白紙包裹的,被胡亂丟棄的食物簽。
3.夜市很長,店鋪一家接一家,一盞燈火換一份美食。
22時許的夜市仿佛置身于另一世界,“吃吃吃”的念頭隨著醬料和食物的攪拌融合,游走舌尖,由此從味蕾迸發彌漫的美味,唇齒亦留香,愈發濃烈了。
身:所處
臺灣?像半個日本?是份俱佳の驚喜套餐
繁體的『掛念』記錄一路南下?逐顯熱情的暖意
鐵銹味的新北?一條鐵路?沿途每站?時逢驚喜
內心所動的精神物質?變作一筆一劃
隨天燈給上帝寄一封烈烈的書信
森呼吸的花蓮?臺東埋下寶藏
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伯朗大道的相框里
瑞穗牧場油菜花田中?多良車站觀臺上?盡情挖掘
最南點墾丁?它允一抹晴天?海浪向前?漫過腳丫?微陷入沙?
迎海風?感受拂過肌膚的沙粒?方覺頭一次面朝大海?春尚暖?花未開
途徑站高雄?最美捷運攜一份友愛書?
數十年的茶葉行?玻璃門里彌漫?濟濟一家世代流傳的溫潤茶香
省會臺北?最為喜愛?惹人沉迷?印象之間?是11點與世隔絕的“天堂誠品”?
夜市誘人的炸物?燈火人群依舊?不舍與黑夜say?goodbye的西門町
意:所感
臺灣?你會是我日夜的思念
雖說種種遺憾積攢 再一次登門的期盼卻能油然之生?
當“旅行”的意義,
如夜市美食于嘴角留香,
熱情而親切的笑臉浮現在腦海,
小清新的景物和“薄荷味”的文明如微風拂過心田,
愉悅未盡、美味未盡,
念想未盡、企盼未盡,
“臺灣之行”,未盡。
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