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 2018/11/23
9.
深入、系統的學習一門知識,當做立身之本,這當然必要。如果在一個變化不大的環境里,這樣做也就夠了。你可以順著一門知識或者手藝的金字塔,逐漸向頂部攀登。但問題是,我們不是生活在那樣的社會。技術飛速進步,社會要素在眼花繚亂地重組,沒有任何領域還是一篇桃花源,可以按照原來的軌跡運行下去。
新的機會永遠出現在邊緣地帶、夾縫地帶和混合地帶。
王爍打過一個特別好的比喻,他說,過去的學者,是知識的農耕民族。自己有一畝三分地,精耕細作就可以了。但是這個時代,逼得我們必須成為知識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豐美,就像哪里遷徙。隨著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在知識的原野上,用旺盛的好奇心,四處奔跑。
他還提出了一個叫“另類二八定律”,就是用百分之二十的時間,掌握一個新領域百分之八十的知識。
要想用好這種游牧民族式的學習方式,有三個最核心的認知:
第一,不要迷信什么系統學習。能系統學習當然好。但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往往還沒有凝結成公認的系統,比如,什么是新零售,怎樣用區塊鏈技術創業,人腦是怎么運作的?這些問題價值極大,但即使是這個領域最前沿的人,也是在摸索之中,哪有什么系統的知識交給你。那難道就不學習了嘛?胡適先生說得好,說什么真力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第二,不要迷信什么一攬子解決方案和萬能鑰匙。自我是多重的,環境是變化的,社會是多元的,依靠單一的策略,那簡直就是取敗之道。要允許自相矛盾的原則在自己腦子里共存。要允許現實世界給你的反饋幫助泥迭代。
第三,不要迷信輸入。就像是得到app里學習,如果一個課程,你只是聽了,只是把自己浸泡在信息流里,是沒有用的,轉眼就忘。重要的不是信息輸入,而是輸出,是行動,是根據自己當下的問題去不斷試錯。
---《做知識的游牧民族》
@@@
在學校里的學習更多的是系統化的學習,因為這時候有大量的時間,也沒有近在眼前的目標,無非就是應對幾個考試;
可是到了社會上就不一樣了,我們迅速抓到一個科目的重點,并且還要用到工作當中,這種時候的學習,是對我們自身有要求的,有限的時間、擺在眼前的問題.....所以,就需要我們用20的時間學習80的知識。
舉例來說,學生和職場中學習編程有什么區別?
對大學教育有基本認識的都知道,學習編程需要大量的硬件、軟件知識,我們要花費四年甚至是更多時間學習這些相關知識;
而在工作當中呢?
你想要編一個小游戲、想要制作一個網站,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直接奔著這個目標,直接看需要哪門語言、需要什么要求,直接上手就做了;更甚至是直接找到模板,復制一份代碼來達成你這個游戲或網站的目標,然后再發現還有什么問題,再去學習相關知識。
既然你已經進入社會,怎么還能用年輕人的學習方式呢?
@@@
重要的不是輸入,而是輸出,而是行動。
把自己浸泡在知識的洪流里是沒有用的。任何道理、知識,不在于看過多少遍,不多深的理解,不在于你可以講的多么好聽,最重要的一點:踐行。
只有行動,并且持續的行動,才會引發真正有意義的變化。
這也是為什么道理懂很多,卻過不好這一生的根本原因。思考我自己讀了不少書,道理懂不少,可為什么現實中自身沒有多少變化呢?
你懂多少不重要,你做了多少才重要!
###
進一步思考:
什么樣的輸出才算是有價值的輸出?有效果的輸出?
①瑣碎的筆記,肯定不算是有效果的輸出。????????
這里摘一筆,那里摘一條,這只是一個個的“點”。
②瑣碎的筆記,進行加工,添加上自己的理解。
43.
管好自己就行了,想辦法做正確的事,這個最重要;然后再想辦法找找正確的方式.....
哪怕做事的方式錯了也無所謂,那畢竟是可以修正的;哪怕效率低下一點也可以接受,畢竟只要做了就有積累。---《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
做正確的事。
你知道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不要去岔路。
你要做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