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咨詢室的母女,臉上都帶著淡淡的愁緒,同行的還有班主任。開始是班主任和我的聯系,說孩子在六年級上學期學習及考試成績下滑厲害,家長反映不知道如何處理,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與指點。班主任判斷可能是心理問題,希望我可以從專業的角度上幫組她。
媽媽首先述說了相關的情況“馬上就要小升初了,家里人都希望她能報考云大附中,給她報了小升初課外輔導班,但成績和學習狀況都不好,我們很擔心她的學習狀況,怕她產生厭學情況。”
我請孩子說說孩子在聽了母親的談話之后有什么想法,孩子說“媽媽在幫我報小升初的輔導班時,沒有征求我的意見,如果征求我的意見,我會好好讀。”
我問“如果媽媽現在征求你的意見,你可以好好讀嗎?”
“會。”
“那還有什么要求,一起說給媽媽聽?”
“我希望小升初的輔導班的環境好一點,現在的這個班,環境不好。”
我轉向媽媽,“您可以滿足她的期望嗎?”
媽媽說“能”。
談話似乎呈現出一個看似達到的目標。還要繼續嗎?
但我又隱隱覺得關鍵的問題沒有達到,班主任在前期提供一個信息說,學校的期末考她的英語考到89,但在小升初的輔導班只考到了8分,這個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我看著孩子“我們今天的聊天,就是希望媽媽、老師和你都能打開內心,把自己的困惑和問題拿出來討論,看看大人們能怎么幫助你,讓你的學習和生活狀態調整的好一些,讓你舒服一些?!?/p>
孩子點點頭,表示聽明白了。我想了想,決定從父母的期望入手,我斟酌語氣,“剛才,媽媽說,他們希望你能通過小升初輔導班的加強與訓練,努力考上云大附中,對此,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沉默半響,似是在思考。我看著孩子,目光柔和,帶著期望與專注。
“我爸爸說,如果我去考云大附中,而又考不上云大附中,我連保底的片區內的中學都沒有地方上,我就沒有地方讀書了。”
我聽出了原因,這是因為認知的錯誤導致的退縮行為,保護自己的策略。在大人邏輯看來是有問題的,但在孩子尚未成熟的經驗中,是可以形成錯誤的因果關系的。
我對著孩子說“你的意思是,因為爸爸說,如果你去考云大附中,而又考不上云大附中,你連保底的片區內的中學都沒有地方上,你就沒有辦法讀書了,你擔心你沒有地方上學,所以,你的成績差,你就可以不去考云大附中,就有地方讀書了?”
孩子想了想,“我覺得我的成績是考不上云大附中的,我害怕沒有地方讀書,哪怕我去再差的片區中學,也好過沒有地方讀書?!?/p>
我轉向媽媽“你在孩子的敘述中聽到了什么?”
“那可能是他爸爸為了嚇唬她,讓她努力學習而這樣說的。不過,關于小升初的政策,我不太清楚?!眿寢屄牭膶W⒍J真,似乎真的聽懂了孩子的話,互動比較及時,但在家庭中的交流與互動呢?我覺得這是最核心的問題,交流不暢,孩子沒想過去求證父母話語的真實性,沒有退路的拼殺,必然沒有安全感,而父母為了激勵孩子的奮發與拼搏,采用了加大壓力和決一死戰的策略,卻錯誤的評估了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高壓之下,反而把孩子壓死了!
我轉向再一旁默然傾聽的班主任,“對于小升初的政策,我不是很專業,您作為班主任,能不能給孩子解釋一下如果她去考云大附中,而又考不上云大附中,有沒有地發可以讀書?有沒有沖突?”
班主任認真的解釋了這些問題,孩子聽的非常認真,眼神漸漸發出如釋重負的神采,不再如一進咨詢室時的頹敗,她把她的問題再一次問班主任:“如果我去考云大附中,而又考不上云大附中,我還有保底的片區內的中學可以上,我還可以讀書?”
“當然,可以上學,片區的保底學校是沒有問題的”。
“你愿意去考云大附中試一試嗎?”
“如果我去考云大附中,而又考不上云大附中,我還有保底的片區內的中學可以上,我還是愿意試一試去考云大附中的,不過,我覺得我可能還是考不上?!焙⒆拥男判拿黠@不足。
“可以告訴我,你覺得影響你考不上云大附中的因素還有哪些?或者說考上云大附中,可能會面對哪些問題是你不愿意面對的?”
孩子遲疑了一下,吞了一口口水,困難重重的說“我聽說云大附中競爭太激烈了,有些好朋友因為競爭而反目成仇,最后失去友誼,如果是這樣,我寧可不考云大附中,直接在片區中學讀算了,我覺得友誼更重要!”
我聽到這里時心下想,這就是孩子最真實的想法,想法可能與她以往的生活經歷有一些映證與呼應,加劇和更加鞏固了她的錯誤認知,但想法就會決定孩子的動力,就會決定孩子的行為,就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和學習狀態。而這些影響孩子的因素,家長是很少去考慮和交流的,家庭的交流是否通暢也會帶來一系列的認知誤解,從而帶來問題。
我和孩子就友誼與競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交流與探討,看得出這是一個被保護得很好的孩子,心思單純,在同學中人緣極好,也很少面臨比較強烈的沖突,處理沖突情緒的能力和技巧都不夠,便在潛意識中用了回避與退縮的模式,讓自己的學習處于下滑,便可以不去考云大附中,不用去面對處理友誼與競爭面臨沖突的難題,這是她以往的經驗和能力范圍,最好的處理模式。這不是一次咨詢就可以糾正的認知問題,會是一個階段影響情緒的主要沖突。我預期,在孩子的整個中學階段,它會是一個較為主要的討論議題,需要長期關注。
我接著問“除了友誼與競爭的沖突,你覺得還有哪些問題,比較困擾你?”
孩子遲疑半響,似乎在下決心,“我爸爸太過暴力,受不了他。如果他繼續這個樣子,我想我也考不上云大附中?!?/p>
我轉向媽媽,媽媽沒有停頓的接上了孩子的話“他爸爸長期在外面做生意,比較忙,回家還是比較關心孩子的問題,我們夫妻兩的表達都比較差,常常表達不出自己想法,他爸爸也是急,有時候難免會經常責罵她。”
班主任在一旁的插話,印證了我的推測“你們家的家庭環境比較好,從一年級到五年級,一直對這個孩子的要求都比較低,也沒有一個明確要她達到的目標,一到六年級,突然對孩子要求很高,要求他去競爭云大附中這樣一流的學校,對于孩子而言,可能還是比較困難的。”
班主任的補充很客觀,當孩子用讓自己的學習處于下滑,便可以不去考云大附中,不用去面對處理友誼與競爭面臨沖突的難題,來回避成長中的困惑時,反而激發出父親的焦慮,而父親處理焦慮的方法便是用傳統的打和罵,把自己焦慮與緊張傳遞給了孩子,期望讓孩子產生焦慮和動力。
對于大人而言,比較認同傳統觀念,壓力可以激發出孩子的動力,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但過大的壓力超過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圍,必然會加劇孩子與家長的親子沖突,不良的家庭互動模式又必然加重孩子的精神壓力。
試想,當父親因為孩子的成績下滑而責罵孩子,評價孩子對不起自己的付出,甚至對孩子付諸武力時,孩子的回應可能有兩個極端,一方面是極端討好,好吧,我好好學習,我考上你期望的好學校,以求得你的喜愛和認可,以逃避你的責打和怒懟;另一方面是反抗,要么打回去,對打;要么,我讓你覺得重要的東西變得沒有價值。你不是希望我的學習好嗎,那我就讓我的學習忽上忽下,讓你在冰火兩重天里受盡折磨。孩子可能不敢在明面說出或表達出這樣的意圖,但萬能的潛意識會為了保護孩子,而讓孩子以馬虎、粗心、漏題、錯題、書寫不認真導致的一系列問題而讓學習下滑??窗桑皇俏也徽J真,我也去好好學了,我盡力了。
眼看時間差不多快兩個小時,孩子的問題是無法在一次咨詢中就得到根治的,我回顧整個交流過程“今天的討論,你說了你的期望,希望媽媽在做有關你的事情的決定時,能夠征求你的意見,聽一聽你的希望,媽媽也同意給你另外換一家小升初補習班,這個問題解決沒有?”
孩子點頭,表示問題解決了,我接著說“關于爸爸說的,如果你去考云大附中,而又考不上云大附中,你連保底的片區內的中學都沒有地方上,你就沒有辦法讀書了,你擔心你沒有地方上學的這個問題解決了嗎?你們班主任的解釋你聽懂了嗎?”
“聽懂了?!?/p>
“你愿意,去試著考一考云大附中嗎?”
“我愿意去試一試?!甭牭竭@句話的媽媽在一旁長出一口氣,似乎目標達到了。
我還沒有完呢!
“關于友誼與競爭之間的沖突,老師知道你還沒有完全接受與做好應對,那需要我們再次深入一點的探討,老師一直都在這里,你覺得需要討論與幫助時,可以隨時來找我,我們需要用幾次討論,才可能解決這個困惑。”孩子看著我,眼神充滿信任?!昂玫??!?/p>
“關于爸爸的暴力,我們請媽媽回去轉達爸爸,請他改變他的交流方式,如果他還不改變,下次讓爸爸和你一起來,老師教他怎么和你交流,好嗎?”孩子笑了,“我爸爸就該好好學習一下,要不,我會越來越討厭他的。”
我轉向媽媽,“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在溝通過程中,多看看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多表示對她的付出和努力的欣賞,當溝通時,多問問她,自己的表達和她理解到的意思是不是一回事,盡可能減少因為理解不一致造成的誤會?!?/p>
媽媽高興的說“嗯,是的,要把因為誤解帶來的沖突盡量減少?!?/p>
我最后對著孩子說“關于和爸爸的沖突,我們也需要努力,讓爸爸看見我們的付出和努力,讓他不要著急,也不要那么焦慮。我們需要回去想一想,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事,讓爸爸知道你一直在努力,一直在付出,自己可以慢慢成長起來,可以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焙⒆尤粲兴嫉狞c點頭,思考著。
送著孩子和家長走了之后,我細細梳理并思考了整個咨詢過程。
孩子在學習上呈現出現的問題,只是所有現象的焦點,背后還有眾多原因,在這個案例中,表面上有親子溝通的不暢快的原因,因為溝通的誤解造成的矛盾,也呈現出家長對孩子引導的與教育出現的斷層和欠缺;稍微深一點的還有孩子在一貫的學習模式中的出現的欠缺,還有認知模式上的單一和變通性不強,不會辯證性的看待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有家庭中人際關系的不良互動,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客體關系的焦慮依戀模式,在壓力下的回避與退行。
小升初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涉及孩子今后的學業發展、家庭規劃,對于家長和孩子都有極大的壓力。每個人因為成長的過程,學習的觀念的不同,以及面對壓力的自我消解與承受能力的不同,都會呈現出不同難點與困惑,我們無法用一個案例的分析去套用、解決那些在小升初中遇到的所有困惑與難題,但我們要盡可能創設情境,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困難,用自己的陪伴與無條件接納,幫助孩子能夠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成長,還孩子一個能夠不斷成長,不斷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