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本書
本周力推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好評5顆星。
本書用“青年與哲人的對話”這一故事形式總結了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心理學)。
看完整本書,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為什么討厭自己?
這個話題每個人都有共鳴,很多人都對自己沒有自信,對一切都持悲觀態度;還有就是太過固執;非常注重別人的看法,而且總是活在對別人的懷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總覺得像是在演戲。而且,如果只是性格倒還好,自己的長相和身材也沒有一樣讓人滿意的。
很多女孩都害怕見人,一到人前就臉紅,遇到喜歡的男孩不敢告白,心想如果能夠治好臉紅恐懼癥,就馬上向他告白,但事實并非如此,為什么她會患上臉紅恐懼癥?又為什么總是治不好?那是因為她“需要臉紅這一癥狀”。對她來說最害怕的事情、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么呢?當然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拒絕了,是失戀可能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
只要臉紅恐懼癥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恐懼癥”這樣的想法來進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氣或者即使被拒絕也可以說服自己;而且,最終也可以抱著“如果治好了臉紅恐懼癥我也可以......”之類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因為靠著臉紅恐懼癥才能讓自己接受對自我或者社會的不滿以及不順利的人生。
這種情況不只限于她。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公司職員則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一切都會順利發展”。但是,很多情況下即使那些愿望實現了,事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們能做的就是首先接受“現在的自己”,不管結果如何,首先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鼓勵”。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為什么我們會討厭自己?為什么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心靈受傷。你認為與其陷入那種窘境倒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與任何人有關聯。也就是說,你的“目的”是“避免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受傷”。
那么,如何實現這種目的呢?答案很簡單。只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極其厭惡自我、盡量不涉入人際關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里就可以不與任何人發生關聯,而且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還可以以此為理由來安慰自己。心里就會想: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歡。但是在人際關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系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
一個個體在想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時候,就會遇到不得不面對的人際關系,這就是人生課題。首先,我們從“工作課題”來考慮。無論什么種類的工作,都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不過,如果從距離和深度這一觀點來考慮的話,工作上的人際關系可以說門檻最低。工作上的人際關系因為有著成果這一簡單易懂的共通目標,即使有些人不投緣也可以合作或者說必須合作;而且,因“工作”這一點結成的關系,在下班或者轉行后就又可以變回他人關系。
而且,在這個階段的人際關系方面出現問題的,就是那些被稱為自閉的人。他們并非不想工作或者拒絕勞動,只是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際關系”才不想去上班。例如,為了求職而發出簡歷,面試了卻沒被任何公司錄取,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思來想去便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敗,由于自己的失誤致使公司遭受巨額損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開始討厭再去公司上班。這些情況都不是討厭工作本身,而是討厭因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評和指責,討厭被貼上“你沒有能力”或者“你不適合這個工作”之類的無能標簽,更討厭無可替代的“我”的尊嚴受到傷害。也就是說,一切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只關心自己的人往往認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對于這樣的人來說,他人只是“為我服務的人”;他們甚至會認為:“大家都應該為我服務,應該優先考慮我的心情。”因此,當期待落空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大失所望并感覺受到了極大的侮辱,而且還會非常憤慨。
在法國使用的世界地圖上,美洲大陸位于左端,右端則是亞洲,被繪制在地圖中心的是歐洲,是法國。另一方面,如果是中國使用的地圖,那么中國就會被繪制在中心位置,美洲大陸在右端、歐洲在左端。也許法國人在看中國版世界地圖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難以名狀的不協調感,認為自己被非常不當地趕到了邊緣,仿佛世界被任意切割了一樣。
但是,在地球儀上看世界的時候又會如何呢?如果是地球儀,既可以把法國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國看作中心,還可以把巴西看作中心。一切地方都是中心,同時一切地方又都不是中心。根據看的人所處的位置或角度可以產生無數個中心。這就是地球儀。
“工作狂”是人生謊言
“因為工作忙,所以無暇顧及家庭。”這只不過是以工作為借口來逃避其他責任。本來家務、育兒、交友或興趣應該全都給予關心,而不應該一心只想著在工作上出成績,并且還以自己掙錢為理由來支配家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不敢正視人生課題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僅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兒、對地域社會的貢獻、興趣等,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過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慮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種缺乏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
也許這樣的父親只能靠“行為標準”來認可自己的價值。認為自己工作了這些時間、掙了足以養活家人的錢,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價值的人。但是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再是生產者的時候。例如,上了年紀退休之后不得不靠退休金或孩子們的贍養生活;或者雖然年輕但因為受傷或生病而無法勞動。這種時候,只能用“行為標準”來接受自己的人總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當人生是連續剎那的時候,當人生只存在于“此時此刻”的時候,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我是為了什么出生、經受滿是苦難的生命、最后迎來死亡的呢?當有人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例如戰禍或天災,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充滿了各種不合理的事情。我們也不可能在被卷入戰禍而喪命的孩子們面前談什么“人生意義”。也就是說,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為常識來講的意義。
但是,如果面對這種不合理的悲劇而不采取任何行動的話,那就等于是在肯定已經發生的悲劇。無論發生何種狀況,我們都必須采取一些行動,必須對抗康德所說的傾向性。那么,假如遭受了重大天災,按照原因論的角度去回顧過去以及追問“為什么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又有多大意義呢?正因為這樣,我們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才更要往前看,更應該思考“今后能做些什么?”
后記
人生中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
1999年的冬天,當時還是20多歲的“青年”古賀史健在池袋的一家書店里非常幸運地邂逅了這樣的一本書----岸見一郎先生的《阿德勒心理學入門》。淺顯易懂的語言、深刻睿智而又簡單實用的思想,那種否定心靈創傷、把原因論轉換為目的論的哥白尼式的轉變,使之前一直被弗洛伊德派或榮格派言論所吸引的古賀史健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例如,“目的論”這種觀點并不是阿德勒時代才突然出現的主張,它在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已經出現過。阿德勒心理學是與希臘哲學處于同一條線上的思想。在柏拉圖的著作中永遠流傳下來的蘇格拉底與青年們進行的對話,在今天來講可以叫做心理輔導。
即使在阿德勒死后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現在,他思想的創新性依然為時代所不能及。在今天的日本,雖然阿德勒的名字不像弗洛伊德或榮格那樣廣為人知,但阿德勒的主張卻被稱為是“誰都可以從中挖出點兒什么的‘共同采石場’”。他的思想也影響著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