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方糖讀書會,我是特別特別地期待,和以往都不一樣。”蘭早早地來到讀書會現場,一邊和我閑聊,一邊幫忙布場。
我很好奇地問她:“這次的期待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嗎?”
蘭說:“最近發生了好多雜亂的事,特別心煩,很懷念在讀書會上被款待的溫暖與幸福,很懷念在讀書會上純粹的放松與寧靜。”
蘭是從我開始帶領讀書會起,就參與共同創造的讀書伙伴之一。每一次她都會早早來與我一起布場,結束后還幫忙收拾整理,讀書會上意猶未盡的部分,常常會在這時繼續。
我很感恩蘭帶著這樣的期待,這樣的想念來,一年多的慢慢練習,累積到今天的第三十場,都在練習方糖讀書會的“溫泉氣質”,希望讀書小伙伴們真的感受到“帶心靈泡溫泉”的溫暖與幸福、放松與寧靜。
無論在真實生活里背負多少責任與煩惱,這個半日,我們都可以暫時放下,只需陪伴與款待自己。錦敦老師說:“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活好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心,讓它安穩自在,這是“活好自己”很重要的部分吧。
最近愛上學茶的我,也總愿意用一碗好茶湯來款待讀書小伙伴。
外面的天有些灰,房間里卻似乎閃耀著縷縷陽光。一杯帶著芬芳花香的大烏葉茶湯,仿佛把我們帶回了鳥語花香的春天。端起茶湯,靠近鼻尖,用力一吸,那香味沁人心脾,似乎是茉莉花,又似乎是梔子花,再送到嘴邊,小口啜飲,感受到茶的莊重,竟而又是甜甜的回味。幾杯連飲下來,熱量迅速傳遍全身,整個身體都暖暖的,心亦沉靜下來。
現在,我們打開書,一字一句,慢慢讀。
今天我們繼續讀著《陪一顆心長大》里錦敦老師與他家寶貝的故事,心里感嘆著,“這事我家也發生過啊,當初我怎么沒想到這樣做呢,真后悔沒有早些讀到這本書啊!”
分享一個書里的小故事:
小蔓5歲,幼兒園要她們捐出家里用不著的玩具。小小的小蔓,找出四個玩具準備捐出去,可又是滿眼的不舍,委屈地跟爸爸哭著訴說。爸爸看見了小蔓“想給”與“舍不得給”的兩難,沒有指責她“自私”或“小氣”。他借這機會,教給了小蔓人生里好重要的一件事“不委屈自己地幫助別人”。最后小蔓拿回了三個玩具,只留下一只玩具狗。那晚臨睡前,她再次走到玩具狗面前說“再見”,然后放心地一覺睡到天亮。
而我的這一課,卻是在成年后的很久很久,才學習到。小時候,爸爸媽媽教我最多的只是“謙讓”。因為那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這當然沒錯,可是他們沒有教給我“謙讓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去謙讓或助人”。
那時候,我常常會委屈的獨自哭泣,而在人前又很“大方”地說著“沒關系”。這樣的“委屈”與“沒關系”越來越多,慢慢地,我的“需要”越來越低,就算是外出吃飯點菜,也是“隨便”。我有些找不到自己了。
錦敦老師在書里說:“給出善意時如果沒有學會先照顧自己,那么這樣的善意就容易累積成委屈,這樣的善意就容易變成討好,討好和委屈長期來說都是會讓人失去自己的。”
人失了自己,如何活得出生命的價值與激情呢?
蘭回應我,那樣的委屈她也曾常常有,無論別人拜托她任何事,無論她是否樂意,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從小到大,她很羨慕妹妹活得自在灑脫。可到她這兒,各種爛事情都會匯聚一起,她煩透了,就就因為別人口里的“善良懂事”,她統統應承下來,甚至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我在聆聽時,分明看到她眼圈逐漸變紅,有晶瑩的東西在閃著光。
蘭說,她有時在女兒身上會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她很心疼。因為她常會習慣性的去要求女兒“謙讓、善良”,一如小時候她的父母這樣要求她。
習慣的力量太強大了,然而,我們不怕,“讀書”幫助我們常常去覺察,發現習慣的力量占上風時,我們及時叫停。“謙讓、善良”從沒有錯,只是要在確保我們自己還在,先要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安穩,這樣的美德與善意才會源源不斷。
這樣一次又一次地練習,陪伴一顆心慢慢地、健康地長大。無需惋惜開始得晚,開始練習就好。
此時,蘭說:“真是神奇呢,來之前還讓我焦頭爛額的一些事情,現在想想,也沒那么大不了啊!”
哈哈哈,心安穩了,事還是事嗎?
臨近年末,本周日,本輪共讀《陪一顆心長大》的方糖讀書會,將迎來第12場(總第31場),主題是“愛要在家,會傳遞的哦”。
邀請你帶著家人、閨蜜,來方糖讀書會帶心靈泡溫泉?,創造獨特的特殊時光。
孩子真的很單純,我們曾經努力傳遞的愛,她統統能收到,并會傳回給我們哦。那一刻,會不會我們的心被幸福統統融化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