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譯文]
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時空對話]
老子在本章向人們提出了三個尖銳的問題,這也是每個人都必然會遇到的問題:
1、名與身孰親?(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
2、身與貨孰多?(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
3、得與亡孰病?(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
實際上,一般人都明白:當然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忘記了生命至上的道理,去拼命地追逐名和利,貪得無厭地追逐物質的東西。
老子認為除了人的生命最珍貴之外,其余的身外之物要適可而止,尤其是勸誡統治者,不要窮奢極欲,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知樂,這樣才可以避免遇到危難;反之,為名利奮不顧身,爭名逐利,則必然會落得身敗名裂之可悲下場。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里老子說吝惜生命并不是貪生怕死,老子講的是相對于寵辱、榮患和虛名、貨利來說的,希望人們不要貪圖虛榮與名利,要珍惜自身的價值與尊嚴,不可自賤其身,要知足,才可以做到“不辱”、“不亡”。
老子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非常有哲理的,“知足”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極限,超出此限,則事物必然向它的反面發展。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追求和做法有清醒的認識,凡事不可求全,要適可而止。
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積斂的財富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可能對自己的傷害更大。
“多藏必厚亡”,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對物質利益片面過度追求的人,必定會采取各種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有人甚至會以身試法,甚至走向滅亡。
總之,老子認為人要保持住長久的平安和幸福,就要在對名利的追求上知足、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