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這是一家神奇的YC公司。
---以下為正文---
我屬于“現代生活里不能自理”的懶人。
訂機票這類事情,對我而言,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流程。我必須要上各種網站搜索特價機票,對比哪家機票更便宜更靠譜,然后下單、支付。工作安排一多,這種瑣事顯得特別累贅。于是有一天我對旁邊的小伙伴說,要是有個經紀人幫我打理這些事情多好啊!小伙伴白了我一眼說,又不是明星,哪來的經紀人。
這么啰嗦的鋪墊其實只為了引出一家名叫Magic的創業公司。在這兩天YC DEMO DAY項目精選里,你或許已經見過這個名字了。他們做的事情介紹起來很簡單:把你想要的東西短信發給Magic,只要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剩下的所有事情它都會幫你搞定。

就是依靠這么簡單的模式,這家剛誕生不到一個月的公司,在YC亮相兩天后,就拿到了紅杉領投的1200萬美元A輪融資,他們的估值據說已經達到了4000萬美元。更神奇的事情在于,Magic團隊原本在做的事情是一個“智能測血壓”的創業項目,做了兩個月之后覺得前途渺茫,然后他們一拍大腿,Magic就冒出來了。
What the FXXX?這樣也行?沒錯,我跟你一樣感到神奇。
不過我認為Magic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這么兩點:
1、為每個人提供按需式秘書服務;
2、舍棄應用,回歸文本形式的短信界面。
先解釋第一點,按需式秘書服務。
你可以發短信給Magic說,我想送束花給我女朋友,至于選什么花好、怎么送這些問題你都不用管,只要對Magic回復給你的賬單沒有意見,剩下的事情就都交給了短信對面的Magic人工服務。除了送花、訂機票,外賣、購物各種生活瑣事都適用。這種私人助手做的事情,換個職業就是經紀人、秘書之類的角色了。
當然,給每個人配備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私人秘書是不現實的事情。因為秘書這種資源相對用戶數量來說明顯是不夠的。這個社會里從來只有偏上流的精英階層才有能力享受這種服務,高官配秘書、明星配經紀人、商業精英配私人助理。
Magic的智慧在于,它用“按需”的模式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你無法擁有一個全天24小時秘書,但是當你需要服務的時候,Magic就能為你分配一個秘書。這樣一來,秘書這種資源就能更有效的調度和利用起來。
第二點,短信。
Magic為什么不開發一款專門的應用而以短信作為服務的入口?
我的判斷是,短信是絕佳的文本UI。
一方面,短信顯得更私密,更有人情味,而這一點恰好契合了“按需秘書”這樣的概念。另一方面,文本是迄今為止人類與機器之間最舒服的一種交互方式。這方面的觀點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當人們需要為了一種服務而下一款新的應用的時候,應用本身就是一種累贅。短信像是為人們提供的一種應用上的應用。
正是這兩點讓我看好Magic。不過,讓用戶越省心的同時,也意味著服務商要承擔的事情越多。Magic這么“重”的服務真的能運作得起來嗎?
Magic目前與Postmates、Eat24、GrubHub、Instacart等物流公司合作,它把用戶想要的東西交給其他合適的服務商去搞定,解決的其實是「提取用戶需求」到「具體需求得到滿足」這個中間過程的事情,例如搜索和下單。剩下的采購、物流,則是合作商家的事情。這樣看起來,這個模式不會太重。
并且,Magic現在提供的其實還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秘書服務”。你會發現大部分還是快遞之類的標準化商品服務。對于那些非標準化的東西,比如按摩這類需要和商家具體溝通的服務,這種方式就不太合適了。
不過我認為他們會朝著非標準化的服務方向發展下去,而不僅僅是滿足于現有的標準化服務。原因是這樣:
人們起初需要親自出門去買東西,然后出現了互聯網、有了各種電商和應用,用戶只需要搜索、下單、支付,就可以坐等快遞上門;到了現在,Magic讓人們省去搜索、下單的過程,你有什么需求直接幫你搞定。這一個過程中人變得越來越懶,下一步讓人更偷懶的方法就是覆蓋非標準類服務、利用數據和算法做個性化推薦。整個過程演化的趨勢是,服務越來越“主動”,用戶越來越“被動”。
Magic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服務發展的這種趨勢是不是跟信息很像?從搜索引擎的主動獲取信息到如今移動端推送為主的方式,信息也在由被動變得主動。比信息更復雜的服務,看起來也正跟著信息發展的腳步前進。想象一下,未來也許能像訂閱公眾號那樣去“訂閱”一家餐廳?
目前,Magic已經支持了整個美國地區。他們現階段主要應該還是利用人工的方式來處理用戶的短信,當規模升級之后,服務壓力增大,可能需要考慮人工配合上數據分析、算法調度等科技手段來運作整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