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自己,與別人眼中的自己,是一樣的么?
事情經過
研究生實驗室里,每人一個辦公桌,一臺電腦,就像上班一樣,有自己的工位。而實驗室里導師統籌全局,為學生們布置任務,制定規則。
導師與學生在不同的房間,所以并不知道學生的到勤情況,只要求當導師找學生的時候,學生必須在,工作要按時完成。
學生S是小伙伴公認能力最強的,他經常不來實驗室,偶爾來一次,會全神貫注,做一做工作,剩下的時間就是浪浪浪。
學生G能力一般,很勤奮,每天第一個到達實驗室,但對老師布置的任務不是很懂,每次都要請教實驗室里同學,但每個人研究方向不一樣,也不太懂他的問題,因此一個問題能卡一個星期。
每星期實驗室開例會,老師問工作進展,學生S會把自己做的工作,按照解題思路,一步一步敘述,給老師一個任務量很豐滿的印象。
而學生G,匯報工作進展的時候,告訴老師一星期做了任務的一點,卡在了某個地方,而老師眼里,這類問題不會卡一個星期,便質問學生G是不是偷懶了,G慌忙解釋了自己多么多么努力,才讓老師一臉懷疑的放過去了。
評價
學生S直言,自己就是隨便應付應付,態度不是跟認真,做事的時候確實全神貫注,但還是喜歡出去浪。
學生G很委屈,自己跟認真的干了,就是實力不行,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老師這是難為自己啊。而且老師夸S的時候,給S更多福利的時候,自己心里不平衡,自己付出了那么多,S天天玩,憑什么這么不公平。
其他小伙伴,佩服S的能力,雖然經常不見人,但工作不耽誤,同時為G鳴不平,覺得老師的判定標準就是以結果為準,太表面,不深入,應該看到背后的努力與付出。
老師并不知道,S的那些工作是一天完成的,因此,老師心里,S表現比G好。
思考
初步得到結論:
決定他人對自己評價結果的,不是自己做了多少,而是自己讓他人看到,感覺到自己做了多少。
讓別人感覺到自己做了很多,小伙伴們稱為"演戲",并經常戲謔得說起"演戲"的重要性。
"演戲"可以讓不了解你的人,高看你,欣賞你,肯定你,從而另你獲得很高的評價。然而,真正了解你的人,確是另外一種評價。
這就造成了一種不公平。
又想到了應屆生求職。往往大家不看好的,成績差,性格差,性格懶散的同學,找的工作都還不錯。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
不同人眼里,自己的價值是不同的。因此還是不要把自己想的那么厲害,認為自己會處處吃香,也不要把自己想的那么差,怕自己處處碰壁。
面對這種現象,感慨良多,又無可奈何,生活就是這樣,沒有話語權的時候,就只能等待伯樂。總有認可自己的人,認可自己的公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
希望知音常伴,伯樂常有。雖然不易,但路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