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說起他以前我只會想起天花亂墜的這個那個打戲,可是看過《海洋天堂》才知道,原來李連杰也是可以演戲的。在這部電影里,他飾演了一個身患絕癥的父親,在最后的日子里為有孤獨癥的兒子鋪就活下去的路。
電影一開始,是一望無際的海洋,絕望的父親帶著兒子共死,與其自己死后兒子無人照顧,不如一起走吧。我想這應該是當時他最沒有辦法的辦法了。可是平時什么都不懂的兒子卻在這個時候解開了系在兩人身上的繩子,救了自己救了爸爸。既然活了,父親就開始了最后幾個月為兒子往后生活的最后努力,20多歲的兒子,去福利院太大,去老人院太小,瘋人院自己又不忍心,本來附近的小食店老板因為對父親有好感愿意再往后的日子里照顧兒子,可是在父親看來有孤獨癥的兒子遇到了就是自己的責任,女鄰居人再好,那也不能給人添負擔。最后,還是兒子以前上過的那個特殊學校,還是那個教過自己孩子的退休院長,就這么讓兒子留在了那里。或許在別人看來父親的使命完成了,孩子以后有地方住了,有人照顧了。可是這個父親卻沒有,他教兒子煮雞蛋,教兒子認錢,教兒子買東西,教兒子坐公交車從特殊學校到海洋館,教兒子擦地可以在海洋館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還是那個理,自己攤上了是責任,別人沒有義務承擔,所以基本的生活自理,在他死前想要統統教給孩子,一遍又一遍,終于父親還是生氣了,眼看著死期將至,可是兒子還是跟以前一樣,生活在自己的時間,不會坐車,不會擦地,不會……生命的最后,兒子學會父親教的所有生活必須的,這時父親又擔心自己走后兒子哭鬧,于是他指著海洋館里生命最長的海龜告訴兒子,爸爸以后會變成海龜,知道嗎?大海龜,你要想我了,就到這里來看爸爸。他又不厭其煩地背著海龜殼,在水池里陪著兒子游泳,即使病痛來襲。最后,爸爸還是走了。兒子每天自己起床穿衣,自己到廚房煮蛋,自己坐公車到海洋館上班,生活如常。
故事很簡單,絕癥的父母和癡呆的子女,有點套式,甚至有點爛俗,也不夠戲劇化,演員的表演也沒有很強烈,電影節奏甚至沒有起伏,也沒有所謂的高潮。雖然平淡但是卻感人,李連杰在這里面沒有了一起的強悍,不再是堅不可摧的功夫王,卻讓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父親。人物也沒有多感人肺腑的語言,卻在一舉一動中,平實的對話中讓我感動,讓我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