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92歲高齡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記述了他們這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記得是多年前,友人送我一本《我們仨》作為生日禮物,當時滿心歡喜地接受,但讀了沒幾頁就被我束之高閣,現在再也找不見蹤影了。或許當時的自己還太年輕,正是年少輕狂不識愁滋味的時候,覺得那是一個距離自己很遙遠的陌生世界,既讀不懂歲月的滄桑靜好,也領略不了文字中的哀而不傷,更體會不到人世間的歡樂苦痛。
重讀《我們仨》,感受又有了很多不同。首先被吸引的是這個溫暖的書名,一個簡單詞語如一聲呢喃低訴,飽含深情,暖入人心。然后,覺得這本書的篇幅不長,按理說應該很快就能看完,但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我是晝不釋卷、夜則挑燈,細細咀嚼、反復回味才看完的,而且還看了三遍!看完之后,一直有個感覺,那就是行文看似樸素平淡,實則字字泣血,非有大定力大徹悟者不能寫就,楊絳先生的哀而不傷其實是參透生離死別之后的頓悟與釋然。
翻開書頁,一時間看得云里霧里,看不懂古驛道、小船、客棧等指代了什么,只覺得有一股愁情煩緒濃得化不開,跟看懸疑恐怖電影一樣,處處散發著幽魅詭譎的氣氛,愚鈍如我在看到第三部分的時候總算是看明白了。鑒于此,建議初讀此書者不妨倒著來讀,或許更加易于理解。
讀罷,心內久久不能平靜。思索良久,總結幾點與諸位分享。
? ? ? ? ? ? ? ? ? ? ? ? ? ? (壹)
錢鐘書和楊絳屬于一見鐘情。第一次見面,錢鐘書就傻傻地對楊絳說:“我還沒有結婚。” 聽后,楊絳也趕緊地說明:“我也沒有男朋友。”熟悉的開場白,帶來了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聞樂見結局。
楊絳先生在婚后成功實現了從一個大小姐到灶下婢的轉變關于原因,她的答案是:“因為愛,出于對丈夫的愛。我愛丈夫,勝過自己。”
多年后,錢楊夫婦從一本傳記中總結到:“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十幾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男女結合最重要的是感情,真正的感情是美好婚姻的基石,天地有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 ? ? ? ? ? ? ? ? ? ? ? ? ? (貳)
詩人辛笛曾說錢鐘書有“譽妻癖”,而錢也毫不做作,給了楊絳一個極高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則說:“我了解鐘書的價值,我愿為他研究著述志業的成功,為充分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力而犧牲自己。”
《圍城》問世后,錢鐘書在序中寫道:“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里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于楊絳女士不斷地催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相互扶持,互相欣賞,甚至相互崇拜,是維系婚姻的重要紐帶。
? ? ? ? ? ? ? ? ? ? ? ? ? ? ? (叁)
楊絳先生曾談到一件事:“女兒錢瑗見我和鐘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她學外文,有個很難的單詞,翻了三部詞典也未查著,跑來問爸爸,鐘書不告訴她,讓她自己繼續查,查到第五部辭典果然找著。”
錢鐘書在錢媛懂事后,每逢過生日,總要鄭重地告訴她生日即是“母難日”。
“阿媛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媛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給孩子他(她)一個幸福美滿的原生家庭,言傳身教,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并且和他(她)做朋友。
? ? ? ? ? ? ? ? ? ? ? ? ? ? ? (肆)
書中寫到:“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
又寫到:“我們在舊社會的感受是賣掉了生命求生存。因為時間就是生命。……因為我們不合格。然后國家又賠了錢重新教育我們。我們領了高工資受教育,分明是國家虧了。”
不管國家對我如何,我待國家如初戀。云淡風輕地描寫過往那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還要加上一句“分明是國家虧了”,拳拳愛國之心溢于紙上。
? ? ? ? ? ? ? ? ? ? ? ? ? ? (伍)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對喪女喪夫的楊絳先生來說,親人在,人生尤有來處;親人去,人生只剩歸途。
回憶越美好,現實往往就越痛苦與難熬。忍受著巨大的悲痛,平靜地記錄著過往,何嘗不是一種洞徹生命的達觀與超脫?
有一種活法叫向死而生,從死亡的角度看待生命,才會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
只要細心多讀,生活中的很多道理都可以在《我們仨》這本小書里面找到注腳,我就不一一列舉,僅選取幾點感受最深的與你分享。希望你也能從這本書中讀到你想讀的東西,收獲你想要的答案。
以上。
寫于2017年6月24日。
PS: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那就在左下角點個贊吧,與你分享是我最大的樂趣,你的鼓勵是我最大的動力來源,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