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3期|新刊



《中華文學選刊》

2019年第3期目錄


聚焦│Focus

《當代》長篇小說論壇2018年度作品揭曉

閻晶明 現實主義與現代性的融合


實力│Main Current

遲子建燉馬靴(短篇小說)

選自《鐘山》2019年第1期


羅偉章寂靜史(中篇小說)

選自《鐘山》2018年第6期


張 檸劉玉珍,叫你那位羅長生來一趟(短篇小說)

選自《人民文學》2019年第1期


薛 舒成人記(中篇小說)

選自《長江文藝》2019年第1期


班 宇猛禽(短篇小說)

選自《上海文學》2019年第1期


郭 爽(中篇小說)

選自《正午時踏進光焰》


鋒銳│New Wave

房 偉陽明山(短篇小說)

選自《紅豆》2019年第2期


梁清散濟南的風箏(短篇小說)

選自《銀河邊緣?· 奇境》


李 誕在雪地猶豫(短篇小說)

選自《冷場》


非虛構│Non-fiction

女性書寫小輯

葉淺韻生生之門

選自《十月》2018年第5期


魚 禾寄居之所

選自《天涯》2018年第6期


草 白臨淵記三題

選自《野草》2018年第2、3、6期


呂 途女工傳記四則

選自《中國新工人:女工傳記》


讀大家│Reading Classics

洪子誠死亡與重生?——當代中國的馬雅可夫斯基

選自《文藝研究》2019年第1期


對話│Dialogue

金 庸張 英俠是一種很崇高的道德(訪談)

選自《青年作家》2019年第2期


書架│Book Shelf

潘向黎 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外三篇)

選自《梅邊消息:潘向黎讀古詩》


肖像│Portraits

王祥夫寬堂先生

選自《滇池》2019年第1期


藝見│On Arts

朱以撒書意六譚

選自《書意百譚》


2019年3月1日出刊




本期看點


聚焦│Focus


《當代》長篇小說論壇2018年度作品揭曉


《當代》長篇小說論壇脫胎于2004年創辦的“《當代》長篇小說年度佳作”評選。第十五屆《當代》長篇小說論壇于2019年1月22日舉行,經過現場評議、公開投票,按比例計入讀者線上投票結果后,評選出2018年度五佳作品:


李洱《應物兄》

(年度最佳作品)

石一楓《借命而生》

徐則臣《北上》

徐懷中《牽風記》
梁曉聲《人世間》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

閻晶明現場發言

綜述2018年長篇小說創作


四十年中國長篇小說的創作風姿多彩,總體上說,現實主義和先鋒小說處于長期的此起彼伏的狀態。


發展到今天,到了2018年,我個人的看法是,這二者有一種融合的趨勢。這種融合使得中國的長篇小說因此既具有傳統的根性,又具有與時代相吻合的現代性。


2018年,已經有很多作品可以為我們證明這種藝術融合上的自覺,作家的創作方法在作品中日趨成熟。


? ? ? ? ?——閻晶明《現實主義與現代性的融合》(據論壇發言整理)


實力│Main Current


燉馬靴(短篇小說)

遲子建

選自《鐘山》2019年第1期


△遲子建


父親說雪夜的森林,就是打了數不清的煙幕彈,你不走上歧路都不可能。他分辨不出東西南北,覺得哪兒都是前方,可走了一個小時后,會突然發現,自己又回到了先前經過的地方。敵手無路可走,緊追父親。父親怎樣走,他就怎樣追隨,父親想除了斗志在起作用,這家伙一直跟著可能與背后狼的追逐以及他無法辨認來時的路有關,也就是說,他也無力撤退了……

老實說復述到此,我覺得父親無數次嘮叨的這個故事,沒啥新奇,無非是他們行動失敗,他單槍匹馬撤退,被一個敵手,不懈追擊而已。

但接下來發生的故事,盡管父親每次講述時,語氣是平靜的,但總能在我心底攪起波瀾。我對后半程的故事永不厭倦,就像對一首喜歡的樂曲,不管循環播放多少次,依然愛聽。

——摘自《燉馬靴》




寂靜史(中篇小說)

羅偉章

選自《鐘山》2018年第6期


△羅偉章


三年前,我寫過一部小說,叫《聲音史》,小說完稿,我就有了個想法,要寫一部《寂靜史》。寂靜而成為史,證明寂靜已經過去了。事實上早就過去了。早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


《寂靜史》這篇小說,也寫到文字的誕生,說的是某巫師“以影繪形”。這種構想,大體上也不算得罪倉頡,史書與傳說合謀,都證明倉頡觀鳥獸足跡創造了文字,要論起來,倒不如以影繪形來得更有意思。不管怎樣,文字為萬物命名,確立了高下美丑,也確立了對照和落差,有落差就有了“勢”。文字讓這個世界充滿了聲音。


可要是沒有文字呢?那是更加無法想象的事情。


所以過錯不在倉頡,也不在巫師。倉頡和巫師都是偉大的,后人將偉大貶為渺小,是對寂靜沒有了尊重,更沒有閑暇和心思去傾聽聲音之前的聲音。


——羅偉章創作談




劉玉珍,叫你那位羅長生來一趟

(短篇小說)

張 檸

選自《人民文學》2019年第1期


△張檸


《劉玉珍,叫你那位羅長生到我這里來一趟》由普普通通的男女日常爭吵入手,小說家重構了一個生機勃勃但又暗潮涌動的民間生活,那里有暴烈、悲慘以及難以言說的愛與無常。作家在講述一個女人悲苦故事的同時,也用這種對話體觸及了小說情感的高點,巨大的悲憫和沉痛彌漫在小說的結尾處,由此,作家與讀者達到了共情與共在。


——張莉評張檸系列短篇《羅鎮逸事》




成人記(中篇小說)

薛 舒

選自《長江文藝》2019年第1期


△薛舒


光長大是不夠的,還要成人,這是作為一個“人”的權利。那么,什么才是“成人”?是衡量道德行為的尺度標準,還是一種身體需求的描述?法律理性而冰冷,它規定了一些沒有權利“成人”的人,叫“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是,只有母親知道,她的兒,要成人。

《成人記》,就是在這樣的疑惑下產生。

那個帶兒子去小紹興吃一盤白斬雞的母親,莫名想起她,會有惺惺相惜的感覺。我是做母親的,我想,我大概懂一點點母親的心。

——薛舒創作談




猛禽(短篇小說)

班 宇

選自《上海文學》2019年第1期


△班宇


他又憶起那天傍晚,師傅化身為白雀,在磚地上跳躍,仿佛離你很近,伸出手去,方知遙不可及,逼至角落,仍可飛往高空,委身于云。穆成仿佛也至此境,也許不是今天,但終會置身于此:巖高百仞,浪聲喧嘩,他立于崖邊,化身為獸,雙臂如翅般張開,如大鷹或巨隼,而目光所及,大荒之中,訛獸遍地。他閉上眼睛,屏息凝神,俯身向下,是無際的嘈雜,他開始等待,為這即將到來的一刻,為全部即將到來的日子,他已做好充足準備,不留絲毫勝算。

——摘自《猛禽》




拱豬(中篇小說)

郭 爽

選自《正午時踏進光焰》

正午時踏進光焰

新經典·青馬文化|新星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讀郭爽《正午時踏進光焰》,仿佛突然進入一個正午,遇到她的創作所發出的光亮和暗暈,其中蘊含著一位杰出小說家的質地。

她沒有直接去描述當代生活本身的光怪陸離,比如選秀追星、互聯網等命題,一如許多當代嘗試一樣,而幾乎是理論性地把當代生活給人際關系帶來的關鍵改變(或者不變)給抽象出來,化用在小說里,而讓讀者不太意識得到自己的生活被直接挪用了。這是當代生活小說化的時刻,一個非常艱難的敘事任務。

——摘自《吳琦:認出并珍惜這樣的創作


鋒銳│New Wave


陽明山(短篇小說)

房 偉

選自《紅豆》2019年第2期


△房偉

我想用符號學的方法寫這篇小說,在小說中將戰爭變成“符號戰爭”。也許,當歷史變成一個個符號,我們才能洞見真正大歷史離我們遠去的身影。我試圖讓那些大家熟悉的,活在“歷史定論”套子之中的人物,走到文學舞臺,展現他們心靈的復雜,與歷史詭異的關系,他們的道德糾結與歷史悲情。


——房偉創作談




濟南的風箏(短篇小說)

梁清散

選自《銀河邊緣·奇境》


《銀河邊緣·奇境》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8月版


梁清散《濟南的風箏》更像是一個幻想和知識考古學的結合體,主人公“我”以1910年山東濟南北部的連續爆炸案為入口,幾經周折挖出了掩埋在歷史塵埃中的機械制造奇聞。這里的主題,不僅僅包括依托超群想象力而進行的艱難的科學索隱,也包括對不同世界觀在不同科學家身上如何推演的深刻反思。

——摘自聶夢《2018年中短篇小說:一次長談與小說家的三種能力》




在雪地猶豫(短篇小說)

李 誕

選自《冷場》


△《冷場》

“一個”圖書|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年11月版


在《冷場》中,呈現了一個瑣碎的、有氣無力、悲傷卻不悲哀的世界,人們在其中平庸地活著、平庸地愛著、平庸地迷茫著,有時假裝受傷,有時又厭惡那份假裝……這是無人能超越的冷場,或有短暫的溫暖,只是虛擬出來的溫度也將隨風飄散。李誕這樣的作者在現代性氛圍中長大,親身體驗到現代性對個體的剝奪,足以內生出應有的腔調:他的真實感是天然的,并已深知,掙扎是無效的,反抗本身就是入魅。

——陳輝《關于李誕和他的新書:無邊的冷場中,我們等待笑場》


非虛構│Non-fiction


女性書寫小輯


“三八婦女節”即將來臨之際,本刊“非虛構”欄目推出“女性書寫小輯”,以四篇風格、取材截然不同的作品,呈現女性書寫的不同面向:身體與靈魂、生育與勞作、成長與衰老、情感與思辨——


生生之門

葉淺韻

選自《十月》2018年第5期


△葉淺韻


這篇長散文的初稿寫了四萬多字,從一條浩浩湯湯的大河寫進了小溪水的狹窄里,后半部分幾易其稿,終不能算是最滿意的。定稿為二萬五千字,二萬五千字的長散文,于我而言就像走了一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而女性生育的長征,是永遠只有新開始的長征。

它被一個又一個女人,用身體一一丈量。不管這篇文字能成為什么,這也是我自己生產的一個孩子。我衰老的子宮已經不能承擔一個新生命的降臨了,我就把它當作我的孩子吧。寫完這篇文字的時間是2018年5月29日。如果我腹中的胎兒安然,正是她降臨人間的預產期。合上文字,我的眼淚和心一齊碎在地上。

——葉淺韻創作談




寄居之所

魚 禾

選自《天涯》2018年第6期


△魚禾

盡管我對這易水歌般的決絕懷有仰慕,然而我也不得不承認,至少對尋常人而言,從一切中撤離,并不是憑一次決意就可以實現。這束縛了我們也給予我們寄居之所的外殼——身體,以及維護這個寄居之所所必需的事物,如果不是由于閱讀與寫作,如果不是由于詩歌或詩意,那些具體事物所構成的小世界,或許就是我們全部的命運;如果不是由于我們心有旁騖,或許這外殼終將令我們俯首帖耳。

——摘自《寄居之所》

?



臨淵記三題

草 白

選自《野草》2018年第2、3、6期


△草白


△少女│有人看見小莫坐在那座寺院門口,幾乎每天黃昏都坐在那里,連星期三也不例外。從吃過晚飯到晚自習開始這段時間,她都在那里。她們說她在等一個男孩。那是男孩上學的必經之路。

△病人│她不再拆開任何信件,疾病像道籬笆墻,將她與世界隔開。她看上去并沒有那么傷感,即使有,也是輕微的,起到很好的自我保護作用。可以說,疾病讓她變得與眾不同。

△祖母│她只坐在那把唯一的椅子上,坐在那些黑暗里。從前,她在那些黑暗里爭分奪秒地織網,如今則夜以繼日地念經。

——摘自《臨淵記三題》




女工傳記四則

呂 途

選自《中國新工人:女工傳記》

△《中國新工人:女工傳記》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11月版


這是一冊女工的故事。稱“故事”,毋寧稱生命、遭遇或境況,女工們的生命遭遇與現實境況。無須添加性別為定語,她們的故事記述并展示了今日世界多數人——在主流媒體上狀若無聲的多數人的生命境況;必須添加性別為定語,因為她們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者,是強韌底層中的強韌者。

這些普通、“邊緣”的女人,盡管她們身處不同的年代,性格彼此迥異,遭際各有不同:或決絕或隱忍,或跳脫或低回,或幸運或坎坷;但幾乎沒有卑怯、自憐,沒有悲情流溢其間。

她們直面自己的人生,直面社會性的“宿命”,表現出那樣一份自主與尊嚴。這間或來自當代中國歷史之于女性群體最豐厚的饋贈,間或來自勞動者與創造者的堅韌,來自于背負并養育社會的女性生命的力量

——戴錦華《中國新工人:女工傳記》序



讀大家│Reading Classics


死亡與重生?

——當代中國的馬雅可夫斯基

洪子誠

選自《文藝研究》2019年第1期


△馬雅可夫斯基


馬雅可夫斯基是20世紀重要詩人,他在蘇聯和當代中國的一段時間,被樹立為無產階級詩人的典范,對中國當代詩歌產生極大影響。然而八九十年代以降,對他的評價的高度在中國迅速衰落,其命運呈現浮沉升降的狀態。近年來中國詩歌界和俄蘇文學研究界推動其“復出”的重釋和重評,構造出有很大差異的詩人形象和詩歌經驗,也與以前樹立的詩人形象構成“互文”關系

——洪子誠



對話│Dialogue


俠是一種很崇高的道德(訪談)

金 庸、張 英

選自《青年作家》2019年第2期


△金庸


三次貼身出行,六次采訪,我見過真實的金庸,他在各種場合待人接物的精明,溫文爾雅之下的游刃有余,生活里對夫人及家人的貼心照顧,也見過他和主辦方因為商業活動多而紅臉,還見過喜歡佛學的他。金庸先生逝世后,我從幾次采訪的記錄里整理出這份訪談,以表達深切的悼念之情。其中多數內容出自我對他的專訪,部分內容系根據聯合采訪中金庸先生的回答整理。

——張英


書架│Book Shelf


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外三篇)

潘向黎

選自《梅邊消息:潘向黎讀古詩》

《梅邊消息:潘向黎讀古詩》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8月版


就在那個秋天的黃昏,讀完這首詩,我流下了眼淚,我甚至沒有覺得我心酸我感慨,眼淚就流下來了。奇怪,我從未為無數次擊節的李白、王維流過眼淚,卻在那一天,獨自為杜甫流下了眼淚。卻原來,杜甫的詩不動聲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風塵仆仆地進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來到那一天。

——摘自《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


肖像│Portraits


寬堂先生

王祥夫

選自《滇池》2019年第1期


△作者與寬堂先生馮其庸合影


我就那么坐著,是靜坐,心里卻有些惶惶然,不知坐了有多久,亦不知說了些什么。然后是,我說,要走了。馮先生一時沒說話,只看著我,我忽然想抱抱他,便過去,俯身一抱,卻不舍得放開,明白馮先生的手,已經放在我的背上,一下兩下三下,一下兩下三下地拍。只此一抱,多少白玉迢迢的時光都從身邊琳瑯消逝,想不到竟是最后一抱,是真正的從此別過。

——摘自《寬堂先生》


藝見│On Arts


書意六譚

朱以撒

選自《書意百譚》

《書意百譚》

百花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版


△書法生活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絕不是全部。日常生活很豐富,需要更為重視,更好地生存是第一要義。有的人認為自己是為書法而生的,書法就是生命,這種志愿當然很極端,他忽略了更多的部分。

△更有悠長意味的是那些細流涓滴不絕如縷的幽微之美感,它們不動聲色,細細訴說,讓人激動不了,無所謂震撼、震驚,似乎尋常之至,甚至還有一些柔軟、微小,倘若心情粗糙匆匆而過,還真的把它們忽略了。

△字是靠寫出來的,還是靠機器打出來的,分辨并不費勁。前者是有手感,手感形成了溫度、力度,形成了某些不完備,也就是筆畫的差異、缺失。手不是機器,不可能在書寫過程中那么嚴絲合縫、千百如一。人的情性、手性、筆性都是流動著的、變化著的,即便再熟練,還是與機器有所差距。

——摘自《書意六譚》



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改版擴容

以更豐富的內容服務讀者

每月1日出版,定價20元

郵發代號82-497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更多精彩請關注《中華文學選刊》2019年第3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0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82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4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2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0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3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94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2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76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0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3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6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2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1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