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節課又在講風水了”“他到底在干嘛?這簡直就是浪費生命”“救命!這種人還能站在大學的課堂上”………每到星期一早上,我耳邊總響起這樣的哀嚎。
當初新課程表出爐,看到老王的名字出現在課任老師的名單上時,班上就已經開始怨聲載道。因為老王,又因為他的課恰好排在了星期一的大清早,那時的大學生就是要瞌睡的節奏。
“老王不是來教書的,他是來混日子騙錢的”。從我大一剛入學起,就有師兄跟我說了。
老王從來都是風口浪尖的人物,沿襲了往屆往往屆的罵聲,一直到我們,到下屆下下屆,無一不在私下里罵過他,拿他當笑話看。
學生對他的最大意見是之一就是,上課沒營養。說他夸夸其談,從風水談到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一直扯到下課鈴響起,巧妙避開所有和課堂主題搭邊的東西。他聲音高昂,激情四射,講到忘我時還有滑稽的肢體動作,這常別大家模仿當作笑話。他還愛飚英語,但這口音常遭到臺下的一臉厭棄。大哥,我們不是來聽你講英語的。
“來,我給大家講我在加拿大的留學經歷”,然后就嘩啦嘩啦講兩節課了。聽說很多屆學生都聯名寫信投訴過他,可他依舊我行我素,堅持他的風格。
大一時候,我們的專業導論是他上的。當時他開課就直說了,“你們這個專業說實話不在我的專業領域內,我給你們上課都是看書自學的。”一個沒學過我們專業的老師來給我們上課,這是學院老師人手缺緊的問題。但這樣的開場白讓我們挺無語的,我們以后還怎么樹立信心學下去。再加上往屆師兄師姐“血的教訓”一般的遵告,“這老師不是好人”,這就更加讓學生堅信,他就是大學里為數不多濫竽充數的老師。
兩年后,我們又遇到了老王的課了。與往年沒多大的區別,他在堂上依然不按套路來,打開一個全英PPT,然后一輪嘴土得掉牙的英語,然后課后又是朋友圈罵聲一片。
我們習慣在他課上低頭玩手機,但這一次,他很生氣,激動得雙臂不斷比劃著。
“你們現在課上學的所有知識都是沒用的,包括你們手上的教科書,全都已經被淘汰了。你們就喜歡那些老老實實給你們照本宣科講PPT的老師嗎?我跟你們說,這些都是狗屁,一到實踐全都沒用。而這些你們一到實踐就全都會了。大學課堂是給你們增長見識,開拓眼界,讓創新愛迪爾在這里迸發。”
下面沒人在聽,一如既往覺得他在胡說八道。刻板印象里,他們覺得老王是個無藥可救的人。有人在班群上嘲諷,“他這么說不累嗎?”
老王的這席話,我聽到之后很震驚,忙抬起頭看著他,似乎這一時間開始懂他了。他說的這些,或許就是答案。相比起那些沉悶的課堂,我突然覺得老王的課有意思多了,看他在上面激揚亢奮、充滿活力的樣子,好過那些只會不提按鼠標左鍵“下一頁”的老師。像他將自己的最新研究課題帶到了課堂上,給我們展示,提出的一些新穎的名詞,他說:“這是我最新課題里的研究核心。我相信你們,不要隨便傳到網上。”
他認為,現在傳媒業已經淘汰了這些老套的東西,我們應該接觸最前沿的東西。“記住這些名詞,將來找工作面試時候,搬出來唬人也好,讓對方目瞪口呆。”
但是他的一言以行,在早已預設立場跟他對著干的學生看來,只是一個瘋子在打發時間,盼著趕緊下課。我們的時間很寶貴,你在搞笑?
在身邊人抱怨這、抱怨那時,我在想,難道換一個老師,你們就會認真地聽嗎?顯然,不是。因為,就在同一天下午的同一個課室,臺上的女老師在認真對著PPT上課,而臺下的那些家伙則照樣低頭玩手機,甚至會向身邊人抱怨:這個老師講得真沒意思,我都快睡著了。
我不是一個特例獨行的人,但這次我跟從我內心的想法,覺得老王的話很有道理。大學課堂的意義在哪?尤其是這種需要應用實踐的課堂。我已經厭倦了那種一連坐三節課,老師在臺上跟你心灰意冷地讀PPT上的條條框框。他是一個敢于沖破常規,堅持自己教育理念的人。他在崗位已經有十幾年教齡,一直遭到歷屆學生詬病,很多領導接到投訴都勸他改改,但他沒有改,認為自己沒有錯。
“大學課堂,要是個個老師都一樣的話,那還叫大學課堂嗎?”
我相信,每個學生時代,總會中都有這么一個被學生恨透的老師,幾乎承受了來自學生的所有怨言。例如,有學生考試掛科,某老師就會因此被冠上殺手名號;嘲笑他在臺上像個小丑,說他節節課點名,課也難逃。這種話說得多了,慢慢成了一種學生“共識”:無論同屆的還是下屆往屆的,聽過他課的還是沒聽過的,“上他的課簡直是浪費時間”成了心安理得逃課、玩手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