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早的時候就知道,在商場的試衣鏡會特別顯瘦,盡管知道鏡子里的自己只是一種錯覺,但是還是忍不住相信,自己穿上的這件衣服是如此襯托自己,甚至可以遮掩自己略微發胖的身材。所以常常犯這樣的錯誤,興高采烈的買回家,然后又灰騰土臉的壓箱底。每到換季的時候,都能發現好些件連吊牌都沒有拆的衣服。
事實上,其實不止是服裝店、美容店的鏡子,很多商業購物中心、寫字樓的樓梯間、洗手間的鏡子都非常具有迷幻性,暖色燈光,加上顯瘦的鏡子,瞬間就把人的臉色柔化了幾度,平添幾分溫婉和氣質。這些設置不知不覺的給來者留下一種愉悅的記憶,然后無形中對此地產生好感。
事實上,這些都是一些商家的手段,比如面包店的香味、化妝品的香水味,利用小細節,為大腦制造一些愉快的體驗,讓那個名為杏仁體的大腦部位,感受到這種愉悅并且引導自己的理智腦對這個地方做出正向的判斷。
根本上,他們都在利用大腦的錯覺。
西田文郎在《錯覺的法則》中指出了非常多存在我們生活中的錯覺,比如視覺錯覺,就像之前引起一番熱議的藍黑還是白金的裙子,還有大量的大腦錯覺,比如在談判中獲得主動權的反而是最先出價的那個,被稱為“錨定效應”;比如為什么星座會流行,占卜會應驗的“巴納姆效應”;還有被稱為是第一的一定就是最好的——“第一名法則”等等。
這些錯覺籠罩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影響著我們對于事情的判斷以及所采取的行動。換而言之,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被騙,也經常被騙。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大腦的這種特性呢?
西田文郎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從構造上來說,大腦的構造分為三層,一層是新皮質位于最外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性腦,第二層位于大腦的邊緣系和內測,叫做情緒腦、感性腦,第三層呢就是腦干,被稱為反射腦。理性腦就是我們用來思考的左右腦,情緒腦呢用來判別愉快不愉快而左右搖擺,腦干被稱為反射腦,是大腦中最原始的部分。
我們常常以為是理性腦主導了我們的行為,我們經過理性的分析決定了采取什么樣的舉措。可是事實上,真正決定我們行動的不是理性腦,而是感性腦和腦干,這個部分被稱為本能反射區IRA(Instinct Reflex Area)。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常說聽過了那么多的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就好像你明明告訴自己這個人不適合你卻遲遲無法分手;或者明明覺得這份工作對自己發展來說很局限,仍然無法辭職;明明知道自己太胖了卻依然停止不了高熱量的零食;明明任務很緊急重要,卻依然拖延到最后一刻。
那么IRA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他是根據過去累積的數據庫進行分析判斷。
這就好像淘寶,會根據你的歷史瀏覽購買,為你推薦猜你喜歡的商品。豆瓣會根據你的歷史閱讀記錄給你推薦圖書。網易音樂根據你的歷史音樂記錄推薦歌曲是一個道理。
你走過的路,聽過的歌,看過的書不僅塑造了你的氣質形象,也在大腦里留存了一個整體的框架和規則。了解你的不止大數據,還有你的IRA。
這種記憶數據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行動造成的制約記憶”,舉個例子,比如你曾經數次的進行節食減肥,但是每次都失敗了,你的記憶中就會記住我是無法依靠節食來進行減肥的判斷,或者你曾經堅持每天背英語單詞,但是每次都不會超過半年,同樣的也會留下無法堅持到半年的判斷,當你再想采取同樣的行動的時候,IRA就會告訴你,別想了,不可能,你做不到。這種因為曾經行動產生的可能性的限制就叫是經驗的制約。
另外一種是“想象造成的制約記憶”,再舉個例子,比如我們都沒有去過外太空,但是通過電視,圖片、圖書,我們會知道,原來在外太空人體是失重的。這種就是想象的制約。
經驗的制約范圍就像是我們常說的路徑依賴,自己過去走的每一步都算數。而想象力的制約通常是我們的信念,對于未知,我們抱有怎樣的心態。想象力制約范圍越廣,就越容易看到可能性。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常常看到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一樣。就像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經說的,窮人或者所謂的普通人,是手里有多少資源,才敢辦多大的事兒。富人是想到某些事兒,目標定下了,并為之開始籌措資源。因為這樣的思維,沒什么可以攔住他們做事,沒錢可以借,沒人可以請,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規避,敵人可以和好,對手可以買通。本質上也是這兩種制約的結果。
西田文郎在書中也講到了軟銀孫正義的例子,據說在他的創業初期,他就對自己的員工說:“將來,我們會像在豆腐店里一塊、兩塊地數豆腐一樣,一兆(萬億)兩兆地數我們的營業額”(備注:日語中豆腐計量單位丁與兆發音相同),想象力制約比較廣的人,更加容易成功。
大腦就像一臺計算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記憶都會被記錄進數據庫,當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大腦就會借由經驗做出判斷。這些判斷有好有壞,有對有錯,取決于你長久以來積累的指令。
《錯覺的法則》書中所說,大腦中認為對的事情,大概有99%都是錯覺。
了解了大腦的特性之后我們也就更加容易明白這一點。就好像生活中為什么有些人運氣特別好,作者說是因為他們的運感力比較好,這些人常常有著很強的優越錯覺,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即便遇到痛苦的事情,也能夠看到好的一面,堅定的努力下去。
這種運感力,讓他能夠更容易信任他人,達成良好合作,然后好的結果反過來讓他更加確信自己運氣好,長此以往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這一點,在星座、血型,占卜上也有同樣的結果,很多人因為錯把陰歷生日當成了陽歷對照星座,一直覺得星座的運勢分析很準,就是因為巴納姆效應,即對于那些籠統的一般性的描述深信不疑,表示確實反映出了自己的真實情況。
“人的大腦在認為正確的一瞬間,思考就會停下來。”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一種錯覺,那就是只有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自己是處在非常客觀的角度來做出判斷的,出現了分歧,也是因為別人錯了,只要開始有了這樣的念頭,我們的新皮質即理性腦就進入了休眠狀態,沒有辦法試圖去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想法,這樣的錯覺出現的時候,小到日常的沖突,大到國家之間的戰爭,
錯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即便我們在讀書、看報、看新聞的時候,我們也會出現這樣的錯覺,因為作者講的都是對的、媒體報道了所以是真的,這種信息事實上都是我們在停止思考的狀態下進行的,進而接受推送者的立場和信息,最后雖然看起來是做出了自己思考過的判斷和決定,但是實際上仍然是基于錯覺的非理性判斷。
當然,這種錯覺并不只是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西田文郎在書中也表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大腦的錯覺,來幫助自己獲得成功,不管是社會經營競爭意義下的成功,還是生活人際上的成功。
那該怎么做呢?那就是要不斷的給自己大腦輸入肯定性的錯覺,并且在生活中通過努力得到驗證,積累自己的成功經驗,擴大經驗制約范圍,同時敢于給自己訂立遠大的目標,擴大想象制約范圍。
肯定性錯覺的作用,就好像我們在搜索引擎中加入不斷的類似關鍵詞,正向的的關鍵詞通常會導向一個正向的搜索結果一樣,我們會更加容易獲得愉悅的記憶,比如減肥是可以做到的,馬拉松通過練習也不是不可能的,這些愉悅的記憶,會讓我們的IRA有著正向的數據庫,從而做出更多積極正向的判斷和輸出,最后表現為正向的行為,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你是所有問題的答案,你完全可以成為自己人生的預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