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于我們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在深買了第二套商品房,下半年裝修第一套房,十一如愿進住。
這樣說不是炫富炫速,而是反觀人生諸多連貫行為背后折射出的心理活動,外部現象是內部選擇的反應,行為的背后必有思想的蔓延、選擇的爭奪。
買還是不買,做還是不做,上半年做還是下半年做,這個月做還是下個月做,今天做還是明天做,即刻做還是猶豫會兒再做。
當今互聯網時代,快速做選擇成了人們優秀的一個品質。不過,有時候速度太快不一定是好事。除了選擇做與不做,還有第三個選擇,就是等待,等待或許可以看成是一種妥協的決策。
與尚品宅配安裝師傅聊天,聊到他的工資待遇,他略帶滿意的口氣說:月薪八九千吧,來深3年,底薪是2500元,剩下的全靠提成。他繼續道:“沒上大學,工作不好找,都說深圳機會多,我畢業就來了。只要肯干,總有活做,之所以選擇尚品宅配,上市公司,福利不錯,選擇做銷售吧要出差,我不喜歡出差。”說完,小伙揚起嘴角,帥氣的擰緊一顆螺絲釘。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妹夫,當兵回來后開車6年,全國各地跑車,父母、老婆都希望他能安頓下來,老婆孩子都能夠在一起。那一年他也選擇來深圳闖蕩一下,可是找了幾份工作,不是待遇看不上就是內容不匹配,匆匆忙忙的又離開了。他最終沒有被深圳選上,或者說他內心深處也并沒有選擇深圳,鐵定要在深圳的決心,選擇的決心也決定最終的結果。
小姨在工廠里很多年,供兒子考上了大學,在家休整了2年,親戚介紹她去家政公司做月嫂,考證拿等級,說以后兒子畢業后肯定留在大城市,兒媳婦坐月子照顧的更精心,又擁有一項技能,只要細心也不累,可她最終選擇了去工廠。年齡越大,人的思維模式越固化,懼怕的東西也越多,面對陌生的領域越難說服自己靠近。
我自己這10年就是不斷選擇的躍遷。動物科學畢業,順理成章的進入專業對口龍頭企業:六和。從一名化驗員到品管員,整天的工作就是躲在化驗室里測量蛋白、脂肪、鈣、磷,要么就是穿著肥大的工作服,站在玉米投料口,任灰塵谷屑肆意侵沒我的眼睛、皮膚、頭發及全身。
送玉米的跟我開玩笑說:妮子還沒有對象吧!趕明個給你介紹一個,就在這生娃落戶了。我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
在那與世隔絕的地方,唯一與外部聯系的就是手機和電腦,后來男朋友帶我出了那間滿是“化學藥物味道的小屋”
現在還記得當決定離開時,沒有半點猶豫,老媽聽后如晴天霹靂:這么好的工作,包吃包住,一個月好幾千,說離開就離開了。麻麻知道時,我已經遞交了辭職,一周后就飛到了深圳。
至今也從來沒有后悔過當初的選擇,很慶幸自己沒有高人的指點,卻那么透徹的要想離開。也感謝那段歲月,磨練了自己的耐心和勤奮,以后每每遇到難題,總會暗示自己:曾經經歷了那么艱苦的環境,做了那么多同齡人不愿意做的活,這些苦難算什么哩!至少衣著是光鮮的,內心是火熱的,對未來充滿憧憬的。
人生的選擇很多,至關重要的選擇也就那么幾個,如果你也正處在選擇躊躇中,雷·達里奧在新書《原則》里提到了一條原則:“一方面,獲得更多信息能得到多大的邊際收益,另一方面,推遲選擇需要付出怎樣的邊際成本,根據這兩方面來選擇合適的決策時間。”根據這條原則,在決定等待之前,可以這樣問自己:“如果給我更多時間,我會收集哪些邊際信息?這些信息對于我的選擇有什么用,是否重要?
經歷了幾件事,尤為覺得選擇的重要性,也愿你的選擇讓你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