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本書的讀書筆記過長,故而拆分為7篇文章來記錄。
004 學習——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004 學習——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只有最后能夠作用于現實的學習,才是唯一有效的學習。
(一)學會提問
問題可以成為我們最好的老師。作者說他的閱讀和思考,都是在自己提出的問題的牽引之下,在因問題無法完美解答所形成的焦慮和不安的鞭策之下進行的。
我們先來看看沒有提問的學習步驟:
① 訂立計劃
學習計劃可能經過縝密的安排,也可能比較隨意。比如,接下來兩個星期看完《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教材。
② 實施學習
從頭至尾地閱讀一本書,把其中認為比較重要的點摘取出來,并且記成筆記,堆放在筆記軟件里。
③ 回顧和整理
對筆記進行整理,或者畫出一張思維導圖,把書中的知識要點以整體的形式再現出來。
能做到以上三步的已然是比較優秀的學習者了。
阿甜有話說:這就是我目前的學習狀態,果然段位還是不夠高。
在這個過程中占據中心位置的是編制好的教材或者課程(既成的已有的知識),而不是你心中的困惑(那些待解的難題)。
以既成知識為核心的學習,學習者扮演的只是一個「吸納者」或者「搬運者」的角色,他們把外部的知識經過消化后搬運到頭腦內部,只不過完成了知識在不同載體間的傳遞。
這種學習中,知識在傳遞過程中的精確性、完整性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而學習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有的知識體系、方法、觀念乃至困惑,卻可以被擱置起來,不聞不問。
也許很多人都沒有認真思考過:
· 我為什么要看這本教材或者學這門課?
· 因為它現在很熱門,大家都在推薦?
· 根本沒考慮過為什么,只是隱約覺得對自己有用?
· 我在標注重點以及記筆記的時候,是依憑什么來判斷哪些值得記、哪些不值得記的?
· 有沒有依循某一個特定的標準還是只是憑感覺?
· 在學完之后積累下來的很多知識,我知不知道怎么應用?
· 還是只是增加了一點點掌握知識的滿足感?
(1)建構式學習
好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建構式的,而不是直接傳遞式的。
建構式學習,即學習者充分地調用他們的已有知識,在主動性目標的指引下,在豐富的情境中積極地探索,把新知識和舊知識糅合在一起,在頭腦中建構出新的知識體系。
問題并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于已有知識的地基。一個好的長時程問題,讓我們成為建構者,因為我們不僅在學習知識,還在建構答案。
在努力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篩選、評判和整合新舊知識,并把它們融匯成一個自洽的整體。因此,我們對新舊知識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別重要。
我們不妨多去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①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②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
③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④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2)探究式學習
而由問題引導的學習就是探究式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提問的關鍵是,提出現實場景下的、可能具有開放性解答的問題,而非一個純理論性的、封閉性的問題。
沒有問題引導時,可能我們常常只是零散、隨性地去涉獵學習材料,去捕獲一些不相干的知識。這種學習的結果是得到一盤知識的沙礫。
在問題牽引下的學習,則是連續不斷地構筑著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它們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連綴在一起。
專家的知識都不是對事實或公式的簡單羅列和堆積,而是圍繞著核心的概念或者大觀點(big ideas)組織起來的,這些大觀點引導著他們去構筑和拓展自己的領域。
小結
提問是將我們引向深度學習的起點。一位優秀的學習者,必定是一個優秀的提問者:
① 從閱讀、觀察和思考的過程中產生問題。
② 先解答表層的、容易的那部分。
③ 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問題給自己。
并在由此問題招致的持續困擾和折磨中開啟卓越的心智旅程。
(二)深層解碼
互聯網時代許多人養成了一種囤積癖,存而不閱,不過是做了知識的搬運工。
(1)解碼的三個層次
簡單地說,解碼不外乎下面三個層次:
① 它說了什么?給了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② 它是什么?對我有什么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③ 它的內部是怎么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即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學習材料作為一個觀摩與研究的范本來分析,將其拆開來看個究竟。
偉大的藝術作品,常常有很深厚的內涵和很精巧細微的技法,不論你在哪個或深或淺的層次上解讀它,它都能呈現出美妙的意味,但如果你不做一番細心的努力和挖掘,就只能嘗到最表層的那一小部分味道。
幾米學漫畫
能堅持去做第三層次解讀的人想必是不簡單的,漫畫家幾米就是其一。
他自述學畫的經驗,是遇見任何書里的任何圖都要拿來看,然后仔仔細細研究它們的細節,揣摩作者為什么要這么畫、這么去表現。
乃至像英文的刊物如Times、Business Week之類,里面的漫畫即便他不能完全理解內涵,但也會特地拿來研究里面的技法。
像日本女性雜志中專門教人敷臉化妝的小圖,他也從中挖掘了許多,類似怎樣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表現動作的要領。
而這樣圖解的修煉方式幾米堅持了至少十年。
(2)常規型專長 VS 適應性專長
教育心理學家把在某一領域有專長的人士,分為常規型專長(routing expertise)和適應型專長(adaptive expertise)兩類,
具有常規型專長的人具有一個基本固定的知識系統,可以很高的效率把他們所接觸到的信息材料按照已有的框架進行分析。
常規型專家往往是象牙塔里的學者。他們主要接觸的信息內容是固定領域內的理論著作,這些著作通常已經不對應具體而現實的問題,而是直接就最深層的問題進行探討,這樣一來,他們就失去了從表層解碼到深層的練習機會。
具有適應型專長的人則可以讓自己的能力不斷地進化,通過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擴展來適應問題解決的需要。
適應型專家通常是實踐型的專家,因為他們必須經常去應對那些超出單一領域的、非常規性的問題,接受各式新奇刺激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在表層和深層之間穿梭,因而他們的知識系統也就能夠不斷擴展。
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通常是一個適應型專家,他們可以有意識地構筑一個信息解碼和知識擴展的良性循環:
(3)深度學習的藝術
解碼費時費力,所以很多人看書或者其他什么東西,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結果時間稍微一長就只剩下些模糊的感受,留不下什么東西。
但學習應該是深度和廣度的結合——廣度能夠讓人不閉塞,深度能夠讓人不只是學之皮毛。
對學習者來說,是否善于對信息材料進行解碼決定了對知識的掌握效果。
教育心理學新近的觀點認為,對某一事物的知識掌握,應區分了解(knowledge about)和知曉(knowledge of)兩個層次。
比如對于跳傘這件事情,僅限于了解的人,固然可以頭頭是道地說出跳傘的標準操作步驟一二三四,而如果被問到一些非常規性的問題,可能就會茫然無措;而掌握知曉層次的人則可以基于對跳傘設備的內在原理的理解,通過一定的思考和推理后得出解答。
基于樣例的學習
其實很多領域的學習,就像學習繪畫一樣,需要一個漫長的臨摹過程。在對作品的臨摹或樣例的深入探究中,我們會發現其中深厚的內涵、精巧細微的技法。
但凡學有所成者,多重視深度學習。
見文字平鋪紙上,易;見若干文字自紙面浮超凸出,難。見書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見書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變大或變小,難。順書之文句之次序讀書,易;因識其義理之貫通,見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紙變卷筒,難。于有字處見字而知其意義,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間無字處見出字來,難。——唐君毅先生在《說讀書之難與易》中對深度讀書法的透徹描述
(4)解碼的入口
我們如果想解碼,也要去尋找那條入口。作者提出三個尋找入口的路徑,供大家參考:
① 不只要去尋結論,還要去尋過程。
我們不僅要知道結果是什么,還要去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得來的。
如果是看一部虛構作品,我們可能要去思考,目前這個結局,作者是進行了何種邏輯上、感情上的推動,使其變成了一個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結果。
如果是一篇議論文,我們可能要去思考,作者是使用了什么樣的材料論據、通過了什么樣的推理,才使其論點成立、能夠把人說服。
有些作品,它的過程是顯的;有些作品,它的過程并沒有明確道出,則更需要我們耗功夫去梳理,甚至就像一個偵探一樣,把犯罪現場在頭腦中還原出來才行。
② 不只要去做歸納,還要去做延展。
歸納必然帶來信息的減損。把一本書縮減成一句話后,原本書中那么多精心的構思、精到的細節、精彩的論述,就全都扔掉了。哪怕是我們用一張思維導圖把一本書的要點勾畫出來,也免不了會忽略很多重要的、具有啟發性的東西。
特別是一本經典作品,往往書里的每句話都有細細咀嚼的價值。對于這樣的經典,我們可以用延展的思路去想:如果我們把它放在另一個情境中或另一個問題之下,是否仍然精辟有理?如果是的話,那么其實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可以復用的知識或者模式。這就是讀書讀出真味來了。
③ 不只要去比較相似,還要去比較不同。
我們去接受一個新的信息材料,總要調用我們現有知識體系中的知識去與其對比。
但是我們常常只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相似的部分,因為相似就意味著安全,意味著我們原有的認識無須更改和校正,其壞處就是我們的知識系統無法適應性地擴展。
我們不去尋求相似,而要全力找出差別,在差別中我們首先應該選擇最受強調的東西,這不僅因為它們最為引人注目,而且因為它們最富有啟發性。
(三)技能才是學習的終點
你掌握了多少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于你能調用多少知識以及知識關聯。一個曾經被調用過的知識,和從未調用過的知識相比,在今后更有可能被再次調用。
反復練習的價值,在于使某些認知活動可以自動化進行,從而為思考時所用的工作記憶騰出寶貴的空間,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動。——丹尼爾·威林厄姆《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
關于練習在學習中價值的一個更直接的證據來自Dunlosky等多名心理學家于2013年發表的一篇文獻綜述。
這項研究整合分析了約400篇學習心理學領域的論文,對教育界常用的10種學習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評定,發現以練習為主導的方法是通用有效性最高的。
Q:在大多數知識性領域,自學者如何操練?
對此,作者提出一個重要的學習理念,就是:把知識當成一項技能來學習。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信息、知識和技能。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信息,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煉技能,只求日日精進。信息、知識和技能本不沖突,只不過技能是終點,前兩者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與橋。
獲得技能也就意味著你擁有了改變世界的能力,哪怕一開始這種能力非常弱小。
以心理學為例,心理學課本里的很多理論,如果我們僅僅只是理解、背誦或考試,那它們只是靜態的知識。
但是,如果我們想到怎么把它們用起來,它們就可能變成一種技能,比如心理學的知識其實可以變成一種思考框架,成為觀察事物的一種特殊視角。
知識操練的三種方法
對于知識的操練并非全無章法可循,在知識技能化的理念下,我們至少可以嘗試以下三種知識操練的方法:
① 寫作式操練
寫作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建構活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對知識的重構活動。
在閱讀時,我們對信息的理解和納入,常常滿足于從一個淺表的層面去理解它們。
在寫作時,我們必須去分析知識的深層結構,觀察和調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深層關聯,不然我們無法自如地將它們組織起來。因為一篇文章要被人讀懂、要把人說服,需要縝密的思維、清晰的表達和翔實的依據,這些都要求我們對知識的編碼和組織達到一個相對高的水準才行。
除了更深層的理解,寫作帶來的另一個明顯的益處,是獲得反饋。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發表你的文章,然后得到其他人對你的評論,這些評論中可能蘊含著一些很有價值的東西,比如指出你某個知識性的錯誤,或者想法上的局限性,或者認知上的某一個盲點。
Q:自學怎么來獲得反饋呢?
一個方法是找一個與自己水平相當或略高于自己的寫作同伴,在完成自己作品的初稿之后,首先從寫作同伴那里獲得專業的反饋意見,然后接著修改完善,兩人便可以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就像過去的求學者,沒有互聯網的時候,他們獲得反饋的方式,就是建立一個交流的圈子,或者沙龍,定期在一起討論問題。
還有一個方法是把經典作品當作老師,讓它們來給自己反饋。在這個方面,完全靠自學成才的大學者王云五先生有很多心得。
比如他學習英文寫作的方法是這樣的:找到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熟讀幾次以后,把它翻譯成中文,等過了一星期之后,再依據這中文反過來翻譯成英文,這個期間絕不查閱英語原文。譯完后再與原文比對,找出自己翻譯的錯誤、失誤和不夠精良之處。如此反復練習,王云五先生練就了扎實的英文功夫。
② 游戲式操練
如果我們把對知識的操練當成一種游戲,那么這種操練就會具有相當高的參與性、互動性和投入性,同時它擺脫了現實規則的制約,使我們可能在更豐富多樣的情境下去應用我們的知識。
比如,《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推出的現金流游戲(Cash Flow)據說可以有效提升玩家的理財能力。
一人獨處的狀態下,也可以玩這種游戲式的知識操練,即思想實驗。思想實驗就是構造一個現實中并不存在的假想情境,然后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設想事物在這個情境中的變化。在這樣的操練中,思考者往往會得到比原先更為深刻的洞見。
③ 設計式操練
所謂設計式操練就是調用已有的知識,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因此設計式操練的好處,就是迫使學習者為了解決某一個現實的問題,綜合性、創造性地調用知識。
理想的情況是,當我們準備對所學知識進行設計式操練時有一套現成的理想工具,就像孩子們玩樂高玩具一樣。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米奇·萊斯尼克教授就有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即便是成年人的學習也應該有比較好的練習工具并且致力于這類工具的開發。
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學習螺旋模型,認為創造性的學習是想象、創造、游戲、分享、反思和想象的螺旋式循環。
小結
總之,知識的操練,既是一種調用和提取,也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更是一種創造性的綜合,它是深度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知識的操練迫使我們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審視,對現實的情境和問題進行更加細微的觀察,并且致力于創造兩者之間的關聯。
它使我們不再固守書本,不再去做僵化的記憶,而是讓我們賦予知識以靈性,以更好地適應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
(四)知識的融合
一個高水平的學習者非常善于在所學的知識之間創造關聯,而一個普通的學習者頭腦中的知識不過是所學的課程知識體系的映射。
學習高手常常會有意識地把不同領域甚至不同學科的知識擺放在一起,然后嘗試去分析、比對它們的潛在關聯。
我們正統的教育思維并沒有對知識的融合足夠重視。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思維模式:把一個大的東西分解為小的東西,再把那個小的東西進行細分,這種分解性思維的致命性缺點,就是一件事物的整體特征以及各個部分之間的潛在關聯都完全被忽視了。
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更是直言不諱地寫道:
我極力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根除各科目之間那種致命的分離狀況,因為它扼殺了現代課程的生命力。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但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現生活這個獨特的統一體。
當代最激烈且影響最大的批評聲音恐怕來自投資思想家查理·芒格了,他把那種只會用單一學科知識思考的人稱為「鐵錘人」,因為當你手里只有一把鐵錘的時候,看什么東西都是釘子,因此,也就失去了起碼的基于事實的判斷力。
而只有廣泛涉獵不同學科,把這些學科中的基本理論變成用以觀察和分析現實對象的思維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維上的偏差和狹隘。他認為,這種多學科模型的方法,可以產生一種爆炸性的合力效應,讓人獲得不同尋常的智慧。
將原本獨立或者疏遠的知識加以融合,從融合方式上看,有遷移、印證和互補三類。
(1)遷移
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是《黑客與畫家》的作者保羅·格雷厄姆。這位著名的黑客兼創業導師在書中,對編程和繪畫這兩種創造性活動的相似性進行了完美的論述,少時學畫的經驗遷移到了他學習編程的過程中,使他對編程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認識:
① 畫家學畫的方法是動手去畫,而黑客學習編程的方法也是在實踐中學習。保羅初學編程時還抱著書讀,不過隨后就放棄了,直接動手去干。
② 畫家學畫必須要臨摹,從大師的作品中進行學習,美術博物館便是他們最好的學校。而黑客則是通過觀看優秀的程序來學習編程,研究它們的源代碼,開源社區是他們最好的學校。
③ 一幅畫是逐步完成的,先畫輪廓、草圖,然后填入細節,一步步臻于完美。在這一啟發下,保羅領悟到編程語言的首要特點是允許動態擴展——編程語言是用來幫助思考程序的,而不是用來表達你已經想好的程序,它應該是一支鉛筆,而不是一支鋼筆。因此在編程中,過早優化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2)印證
所謂靈感,所謂潛意識的思考,并非平白無故產生的,而是有賴于思考者已經擁有了豐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潛意識的作用是借用其強大的并行計算能力,把這些思考材料進行各種組合。
可以說,你在靈感醞釀之前,所做的素材準備工作越是充分,那么獲得創造性成果的概率就越大。
(3)互補
互補式的知識融合,是指我們可以對同一個議題,找到完全不同的視角下的論述,把它們綜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對這一議題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小結
從上面所舉的三種融合類型中可以看出,將知識進行融合的關鍵,是能夠洞察出知識背后的深層結構。在表面上不相關的知識的背后,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潛在的相似性、互補性和啟發性,找到知識與知識間隱含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