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魚
近日,我和簡書上的十幾個朋友組織了共讀一本書的活動。關于為什么要組織這次活動,是源于我在打掃衛生的時候,看到了我書架上一本書—《小說寫作教程》。
這本書是我多年前剛剛學習寫作的時候買的,買這本書的原因也很偶然,我進入一個寫作群,而當時有群友正在討論這本書。我當時學習寫作的積極性遠比現在高的多,那個時候,我正在某家文學網站上連載我的小說。當時夢想著有一天成為小說家的我,可以說是,不會放棄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
當時,就果斷入手了三本關于小說創作的書,可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我并沒有看完這本書,而是被我扔在書架上天天吃灰。
我的長篇小說爛尾后,我感覺自己塑造故事能力不足,我便來到了簡書,開始了短篇故事的創作。我這個人屬于那種耐性不足的人,剛來簡書,還能夠每天日更,可后來漸漸的就斷更了,直到現在連一周一篇都保證不了。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況?我反復的問自己,是因為自己懶了嗎?有一定的成分在里面,但也不全是。我曾經因為自己寫不出東西,而感到懊惱。有時甚至會想,算了吧,也許自己根本就不是寫作的料。
可真的不寫,自己的手又會發癢,腦子里不斷地會有一些創作靈感冒出來。我想把它們寫到紙上,可寫到一半,發現自己寫的東西不僅偏離了自己最初的設想,而且有些寫不下去。看著那些文字感覺簡直糟糕透了。
是哪里出問題了呢?我請教過幾位朋友,有朋友告訴我,是我進入了瓶頸期,急需突破自己。可真的是嗎?我有些迷茫了,我要認真的剖析下自己。我寫的文章一般都以故事為主,我不太喜歡隨隨便便的創作一篇故事,在我而言,故事要有自己的內涵在里面,我希望看過我文章的人,都能通過我的文章而讀到些什么。
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可以說是某種情緒埋藏在我的文章,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把我的想法和情緒傳遞給別人。在我看來,這多少有點心理療傷的作用。
如果借用小說寫作教程這本書上的說法,就是渴望和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那么讀我文章的讀者是否能夠和我產生共鳴了呢,這點我不敢妄下定論,我只能說讀者或許可以感受到我的某種情緒,但不會太強烈。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后果呢,我想源于我在故事創作過程中,寫作技巧的不熟練,不能有效的在自己的文章能制造矛盾和沖突。一篇好的故事如果沒有矛盾和沖突,就很難激發讀者的閱讀熱情,有點太淡,缺少了麻辣味來刺激讀者的味蕾。
曾經有人說我一篇閱讀量很高的文章像篇故事大綱,我頗不服氣,我當時覺得挺不錯的一篇文章,講人物的經歷敘述的很清楚,文章中也加入了不少的矛盾點,怎么能說大綱呢,我就拿這篇文章問了城外的陽光,他告訴我確實像一篇大綱。
這個時候,我開始回頭仔細看這篇文章,兩個人的人生經歷從上學時期到后來畢業后不期而遇,兩種不同的人生都在這篇文章里展現出來,短短的幾千字怎么能夠囊括兩個人的人生呢,我竟然還把主人公的各種經歷也寫進去了,仔細看看,這不就是一篇長篇小說的故事大綱嘛。
我錯在哪了呢?沒有主次,把一個人的人生就像攤大餅一樣攤在了那。好嘛!一看,啥材料也有,沒有抓住主人公的某件事情進行挖掘,而造成了有點像流水賬一樣。這樣的作品,讓讀者讀起來,怎么會產生興趣。
結構出現了問題,整篇文章讀起來,會讓人感覺松松垮垮,像個奇形怪狀的東西。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開始有意識的去讀一些經典的短篇文章,我會特別注意,作者在處理文章結構時的一些方法,作者是如何講一篇故事既跌宕起伏,又層次分明的。
我也開始嘗試一些新的寫法放到我的故事里,我寫《夜空中最閃亮的星》時,我問陽光,我是否可以講主人公虛化,采用側寫的方法來講這個故事。陽光告訴我,可以。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整個的創作過程并不是太順利的。我要不斷地講故事人物的現在和回憶進行切換,處理的好,萬事大吉。處理不好,就是讓讀者感到一頭霧水。我既要刻意的將主人公進行虛化,又要通過別人的視角講主人公的經歷交代清楚。
我當時在想,我這都有點自虐,干嘛這么折磨自己。其實,我就是希望能夠在寫作技巧上突破自己,當我完成那篇文章的時候,我有點小有成就的感覺。
可那篇文章,真的成功了嗎?其實并不算,結尾有點草草收場,整個人物的刻畫上不夠飽滿,缺少血肉。
我突然意識到,我在努力嘗試不同的寫作技巧,可我的寫作基礎并沒有扎牢,就像一堆瓦礫上蓋房子一樣,終究是立不起來。
我該怎么辦?我不敢再輕易下筆,我感覺自己面前總是有很多的障礙,但我越不下筆,我面前的障礙就越多。我徹底的陷入了自己的迷茫里。
直到我看到書架上的這本書,我希望能夠在書中找到答案,怎么樣才能講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用最合適的方法呈現在紙上。這本書,并不是靈丹妙藥,但我覺得我要帶著自己的疑惑去讀這本書,去尋求答案。
我渴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夠讓我找到一種寫作的方法,建房之前先學過和泥,將自己的基礎扎牢。